第16版:要闻·广告

庄希泉:“永爱中华,此志不渝”的爱国侨领

新华社厦门9月26日电(记者 颜之宏)庄希泉1888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为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他1911年在海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经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他以95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他立下终生的诺言:“永爱中华,此志不渝!”

庄希泉早年参加同盟会,为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三下南洋筹款,后在新加坡经营实业、兴办教育,曾奔走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从事反蒋、抗日等革命进步工作,并因此三次被反动当局拘捕下狱。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庄希泉和夫人余佩皋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员的身份,组织成立“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发动罢工、罢课,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庄希泉在香港主持闽台抗日救亡同志会,救济难民、筹集款项,联系、介绍海外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他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会,救济难民,创办建光学校、立华女中,并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出版《战时日本》杂志。1942年他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安排下从香港转到广西桂林。同年,中共南方工委、广西省工委遭破坏,庄希泉以华侨身份掩护地下党员坚持斗争,并长途跋涉千余里,不惜变卖香港的全部家产资助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侨委副主任,与何香凝、陈嘉庚、廖承志等一道开创了新中国侨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