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古往今来,民之所求,政之所向。不管是一家一户的小日子,还是国家民族的大事情,期待的都是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的好生活。这不仅刻录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希望河南广大党员干部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1亿多河南人民的深情厚爱。
“河南安则天下安。”河南有1亿多人口,任何一项民生问题乘以这个人口基数都是大事情。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都事关幸福指数、事关社会和谐、事关发展根基。于许昌而言,同样如此。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许昌在民生善政方面的持续付出取得了喜人成绩,15分钟生活圈、健身圈、医疗圈、阅读圈等便民生态圈的打造,交通路网的持续优化改善,保障房建设的大力推进等,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点赞”。期待在心中,发展不止步。当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昌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努力让广大群众因在许昌生活、奋斗而幸福和骄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群众。
民生之事,点多面广,我们要把准关键、重点突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群众最急需的问题上。比如,在脱贫攻坚方面,我市目前仍有2.6万余名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既不拔高标准,又不降低成色,做到因村精准施策、因户帮扶到位,保证脱贫质量。比如,在办好民生实事方面,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及时出台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启动实施基础教育“新三年攻坚计划”,持续抓好“15分钟圈”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我们从最紧要的民生要事难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做起,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擦亮不忘初心、惠及百姓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