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由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保险业也不断调整节奏,从“补偿式”高速发展转向“回归保障”的发展模式。
对于险企而言,每一年的重头戏莫过于“开门红”营销工作。所谓“开门红”,即险企在每年年底至下年第一季度加大营销力度推出的新产品。喜迎“开门红”,对险企当年的保费收入起着决定性作用。近日,中国人寿正式推出了首款2020年“开门红”保险产品,打响了保险业备战2020年“开门红”的第一枪。
在保险行业转型、调结构的过程中,险企推出的“开门红”产品多为储蓄型产品。此类产品保费较高,通过“开门红”期间的大力营销,往往能够带来可观的保费收入。笔者认为,随着“回归保障”保险理念的不断深化,险企在稳定保费规模的同时,“开门红”产品应该更加多元化。
在笔者看来,在“开门红”营销期间增加保障型产品,有利于调整业务结构,逐步降低储蓄型产品的整体占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前,发展阶段不同的险企会选择不同时点投放保障型产品,有的公司选择在“开门红”营销期间投放,有的公司则选择在下半年投放。近两年,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在“开门红”营销中加入了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销售业绩不错,预计今年部分大中型险企也将增设此类产品。
除了产品的竞争,笔者注意到,增加增值服务和简化投保流程也将纳入险企2020年的“开门红”竞争策略中。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价格,保险公司的服务和品牌也是他们的重要参考指标。
与去年保险业“开门红”的姗姗来迟相比,2020年的“开门红”来得早了一些。尽管如此,笔者发现险企已经开始逐步淡化“开门红”的突击营销效应,转而追求更加均衡的销售节奏,以实现各季度保费收入的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