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剑德 许廷合 通讯员 丁姜岚
这是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是许昌市委、市政府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关系许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作为许昌市主城区,魏都区在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中实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责无旁贷。
这是走在前列的现实需要:对于魏都区而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难点、痛点和关键点都在产业结构上,都在实体经济上。在奋勇争先的浪潮中,坚定不移地推动“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在富民强区的时代征程上,今年以来,魏都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高高擎起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大旗,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推动“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在转型发展之路上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的前景越发引人入胜。
厚植载体 五大园区加速崛起
【今年以来,围绕“513”工业发展行动计划,魏都区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主打项目建设,使得“工业大盘”越做越大,“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智造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集聚”越引越丰,工业经济出现了增长平稳、稳中有进的喜人局面。】
8月1日,雨后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格外清爽。在全市上下奋力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时代浪潮里,当日,魏都区产业转型升级再传喜讯——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北京怀柔科学城许昌中航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
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正是魏都区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魏都区以持续推进的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循环经济、静脉科技、北京怀柔等五大园区为载体,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并行、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推动工业由低向高、由弱向强、由小向大转变,呈现出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质效稳步提升、新兴动能持续成长的良好局面。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魏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吸引了26家高成长性企业签约入驻,集聚了纪年科技、中航装备、恩诺格、爱彼爱和等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高水平企业。其中,入驻的26家企业全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初步形成了集产品技术研发、配件生产、成品生产组装等于一体的电子电气产业链。今年上半年,该园区实现产值3.5亿元,税收1700万元,已成为魏都区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在魏都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区,以万里交科、裕丰纺织等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为基础,全力推动装备制造、纺织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截至目前,裕丰纺织高端智能纺纱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万里交科研发中心、德通智能车间主体建成完工,传统产业正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在北京怀柔产业园区,腾飞建工装配式建筑生产线、帝豪实业接装纸内衬纸生产线、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正兴车轮年产600万套轮毂生产线、中航建设装配式建筑等5个项目已正式入驻。这里作为承接北京怀柔区基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未来也必将成为推动魏都区呈几何级数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魏都区静脉科技产业园区,旺能热电项目一期开始供热;在魏都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许昌晨鸣纸业一期稳定运行,上半年实现产值1.1亿元,二期已经开工建设…… 在从雏形到现实的转变中,一个个新的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魏都区的明天更加让人期待。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魏都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5.7%;列入“三大改造”项目库的17个项目共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度投资的51%,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目标。在“拉高标杆、持续求进”工作要求的引领下,魏都区“工业大盘”越做越大、“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智造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集聚”越引越丰,也让魏都区在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中更有底气、更有优势。
创新求变 产业质效稳步提升
【近年来,魏都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根本性举措,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仅明显加快,而且更加稳健有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纺纱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走入裕丰纺织的数字化智能车间,只见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上万纱锭欢快地高速旋转,输送、换卷、接头、检测……各道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自动进行。
一座“无灯工厂”,折射出的正是魏都产业的大变革。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近年来,魏都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根本性举措,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仅明显加快,而且更加稳健有力——
“三大改造”激发动力变革。时下,一场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的“三大改造”浪潮正席卷汉魏大地。自2018年以来,魏都区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实施“513”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三大改造”攻坚方案,强力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裕丰纺织数字化智能车间和德通振动搅拌站IOT远程监控控制系统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创新载体迎来满园春色。4月26日,中国电工行业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中华电气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签约企业达282家,预计全年交易规模可达6亿元;源航双创研究院与上市公司朗新科技共同组建的许昌工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成,开始为全市企业提供上云服务。同时,该区持续深化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合作,同济康蓝汽车研究院和车辆检测中心、国家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国家阻燃材料检测中心华中分中心等一批新的创新平台正在加快谋划、推进。
人才高地更加绚丽多彩。近年来,魏都区持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形成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近两年来,魏都区成功引进了郑健龙院士等10个创新创业团队和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共涉及六大类产业项目。预计由这些高层次人才带来的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创造年产值32.68亿元。在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该区共有3个创新创业团队和2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表彰奖励,奖励名单数量领跑全市。
转型,重塑的是产业发展新方向;升级,增创的是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入,一个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经济升级版魏都,必将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暖心服务 “智造之都”蹄疾步稳
【秉承“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魏都区乘着全市上下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的强劲东风,把营造优质软环境作为推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真情实意筑起企业发展的“暖巢”,为域内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市、区领导为我们企业发展‘站台’,我们更要练好内功,积极为许昌‘智造之都’建设‘撑台’。”日前,提起“四个一百”专项行动,万里交科董事长张良奇毫不掩饰他的感激之情。
原来,正是得益于市、区领导的牵线搭桥,万里交科与恒大集团进行强强合作,成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的恒大童世界项目目前已签约开工,由万里交科为该项目提供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成套装配技术,预计仅在此项目上的混凝土产值就达100亿元。
同万里交科一样,在魏都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政府便捷高效的“量身定制”式服务。自去年全市“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魏都区委、区政府努力当好企业的“贴心人”,在制定政策、优化流程、创新服务等方面出真招儿、见实效,不仅为域内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还让“智造之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既是目标性、方向性、战略性的举措,又是事关魏都区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魏都区委书记张书杰表示,“我们将把‘四个一百’专项行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举措,坚持把环境和服务作为魏都区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奋力在‘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中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
为将“四个一百”专项行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该区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目标,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坚持面对面走访、点对点服务,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生产经营的堵点和痛点等精准发力,并通过建立企业(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四项对接机制、产业全覆盖机制、行政许可和执法部门全覆盖机制、魏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全覆盖机制和月通报双月报告机制等6项机制,推动“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截至目前,魏都区共收集相关问题110个,已办结104个,办结率94.5%。
帮扶“量身定制”、服务实实在在,魏都区广大民营企业家看在眼里、暖在心上。河南爱彼爱和总经理张光明说:“这里优越的营商环境让人喜出望外,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把许昌打造成为知名的新材料集散地。”
实干成就梦想,担当成就事业。围绕“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这一宏伟蓝图,魏都区正用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行动,在推动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浪潮中,长挂云帆,破风逐浪,直抵更加精彩的美好未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魏都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