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砥砺奋进七十年 金色田野谱华章

■杨宏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扛重任——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50万亩,粮食总产280万吨左右,高标准完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27.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88万亩,成为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调布局——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

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60万亩,花、菜、药、烟种植面积分别为100万亩、100万亩、42万亩、1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全省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国家高级卷烟原料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有114个,认证面积60.5万亩,2个地方特色农产品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全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6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农业多功能进一步拓展,大力实施“生态+”“旅游+”“互联网+”农业行动。

重生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丰富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农村生活宜居化。我市节肥节药行动有序推进,循环农业持续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超过80%;农产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全市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超过98%;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社会化运作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1270个村,11.2万农户建成了无害化卫生厕。

补短板——城乡公共服务不断趋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我市农村“村村通”道路建设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率达96.4%,低电压改造基本完成,93%的村庄安装了路灯,100%的村庄通电话,85%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3%的村庄有电子商务配送点;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强基础——乡村社会治理不断稳固

坚持把抓基层、强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和平安乡村建设,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乡村民主管理。我市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市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增活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土地流转得到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快速实施,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供销改革均有序推进。

(作者系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