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秋意深深菊香浓

张燕峰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深秋时节,百花凋残,独有菊花迎风绽放。田野上、小河畔、篱笆边,一丛丛,一簇簇,菊花开得热闹灿烂,黄的浓艳,粉的素雅,白的纯情,清香袅袅,随风飘散,宛如神情温婉的女子,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

菊,自古就深受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的喜爱。菊,因其不与百花争艳、不畏秋霜,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独爱菊,在住所的断墙矮篱边,在院子的边边角角,都种上了菊花。当结束了一天辛勤的劳作,胡乱地填饱肚子,喝过几口自酿的米酒后,老先生把结满老茧的双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迎着满天红霞来到东篱边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是多么怡然自得,一切是那样妙不可言。采菊之后,让老妻泡上一杯清新淡雅的菊花茶,摇头晃脑地吟诵几首古诗,生活是多么惬意,多么让人满足啊!这才是俗世里最安然稳妥的幸福。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宋代诗人郑思肖笔下,菊花品行高洁,特立独行,不媚俗,不争宠,有气节,即使凋残也别有风骨,抱香而死,死得如此决绝,不沦落风尘染上泥垢,如此卓然,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咏菊诗写得最气势磅礴的当数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科举不第之后作的诗。诗言志,科举落榜难免让人垂头丧气,胸中回荡着一股不平之气的黄巢却不是这样,他心中的热情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他眼中的菊花是那样气度不凡,简直是香风浩荡,势不可挡,直冲云天。黄巢爱菊花爱得如此炽烈如此深沉,难怪起义之后他的军队中士兵都头缠黄巾——那可是菊花的主打色。

其实,在老百姓眼中,菊花从来都不是冷艳高端令人仰视的花,相反它可亲可近,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它不择地势,不择土壤,土质瘠薄的墙角,无人问津的荒郊,它混迹在杂草之中,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就在人们忙碌于春耕秋收,差不多要把它遗忘的时候,在一个秋意深凉的早晨,它出其不意地绽开了笑脸,吐露芳华。农民结束一天辛勤的劳作后采一束回家,放在自家的餐桌上,顿时满室生香,蓬荜生辉。虽然日子清苦,可有菊花的香气氤氲,再苦的日子也有了几分清雅之气,有了些许浪漫和脉脉温情。这时,可以邀请客人来家里一起赏菊,一起闲话农事。难怪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因为有了菊花,不善言辞的农民有了最温情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时近晚秋,秋意深深菊香浓。天地之间,万物萧瑟,百草枯瘦,唯有菊花独立疏篱,肆意烂漫,意趣无穷,引人遐思。花中君子也好隐士也罢,这些其实与菊花无关,它只是静静地立在一隅,回报大地的无私哺育,回报日月的照耀。或者,它只是为了等待,等待那个懂它的人,千里迢迢,深情驻足,回眸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