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远离卒中 从健康生活开始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是脑卒中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前来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就会增多。”尤书德对记者说。
天气一冷,血管会随之收缩,这意味着血液通道变得狭窄,导致血压升高。天气转冷时,人们在饮食上也会有一些变化,喜欢吃偏咸、油腻的食物,而经常吃这些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同时,寒冷使人的毛孔收缩,出汗少,再加上很多人饮水减少,血液黏稠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提高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每年天气寒冷的时候,总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想要通过输液预防疾病发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输液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是有效的。输液不但不能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反而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尤书德提醒。
还有一些人对秋冬季运动也存在一些误区。尤书德表示,秋冬季节,凌晨3到5时是脑卒中的发病高峰,因此不建议早起锻炼,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要锻炼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可选择上午10时以后或下午,并注意保暖。运动也不宜过于剧烈,微微出汗就可以。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危因素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脑卒中虽然可怕,却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不可干预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另一类是可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房颤、吸烟、酗酒等。”尤书德对记者说,“在这些因素中,高血压是非常常见的高危因素,饮食不合理、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等都可能使血压升高。”
为了预防脑卒中,尤书德建议,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尽量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杂粮,减少钠盐的摄入量,戒烟限酒。其次,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再次,可以经常称称体重,以便控制食量,远离肥胖。最后,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房颤等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定期体检。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注意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损伤。高脂血症患者要坚持合理饮食调整,服用降血脂药物,定期复查。
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患了脑卒中
脑卒中发生之前,一般都会出现一定的症状。然而,很多人对此不太在意,以为这些症状过一会儿就好转了。殊不知,这正是脑卒中的报警信号。
那么,出现哪些症状时有可能是患了脑卒中呢?尤书德提醒,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新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剧烈头痛、呕吐。
此外,频繁打哈欠也有可能是中风征兆。临床观察表明,70%以上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到10天会频繁打哈欠,尤其是老年人。普通的打哈欠只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一般可以改善,但脑卒中发作前的打哈欠很难改善,并伴有血压骤然升高、走路不稳、肢体麻木、持续头晕等。
在临床上,不少患者出现脑卒中前兆时,由于症状很轻或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后又消失,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要么当颈椎病、腰腿疼痛等疾病处理,要么拖一段时间再就诊,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把握“黄金6小时”,发病后及时就诊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非常珍贵,分分秒秒都是生命。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和脑出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多。对此,溶栓治疗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然而,溶栓治疗只有在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之前进行才有意义,这个时间限定在发病后6个小时内。在这个时间内打通血管,一系列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超过6个小时,部分脑细胞就会坏死。超过12个小时,绝大部分脑细胞将由缺血发展到坏死。脑细胞一旦坏死,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因此,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症状,千万不要耽误,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救治。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抓住宝贵的“黄金6小时”,许昌市中心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不断优化“绿色通道”,节省一分一秒的时间。
“把握‘黄金6小时’,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一方面要靠医院优化就诊流程,尽量缩短患者入院后的救治时间;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出现症状后尽早到医院治疗,不要在入院前耽误过多的时间。”尤书德提醒。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口号为“远离卒中,从健康生活开始”。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所导致的急性疾病。10月24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尤书德提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是引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而这些大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远离脑卒中,要从健康生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