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回老家,我每次都要开车沿着那条新修的路转上一圈。这条路从邻近一个村庄的山脚开始,蜿蜒曲折,盘旋而上,宽阔整洁。以往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且沿途美丽的山野风光可尽收眼底。
每当行驶在这条路上,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社会发展之快、家乡变化之大令人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路承载了我们那代农村孩子的快乐与欢笑,也寄托着父辈改变现实的梦想和希望。不管在城市居住多久,一旦踏上故乡的路,一股浓浓的乡愁便扑面而来,那种远离闹市的宁静与和谐令人神往。
我的故乡位于禹登交界之地,属典型的农村,村里将近一半的农田都在岗上。居住之地虽谈不上富足,可四通八达,西邻巍巍嵩岳,北依清清颍水,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当然,对孩子们来说,登山倒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许多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就是我们摘山果子、捉蝎子、逮野兔踩出来的。小时候,岗上多种红薯,收获时全靠肩挑车拉。每到秋收季节,山上男女老少,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时红薯既是农村人的主要食物,又是重要的收入来源。整个冬季,各家各户都忙着刨、洗、磨、吊、晒,进行红薯加工。在紧张忙碌的同时,人们也怀揣着各种梦想和希望,期盼着自家的“三粉”产品能够卖个好价钱,全家人能够欢欢喜喜过大年。
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乡亲们的劳作显得格外艰辛。记忆里,几条必经的上山路全都沟壑纵横,狭窄崎岖,不少地方坡陡弯急,每年都会有一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最令我难忘的是1992年的春天。春节刚过,父亲就借来一匹高头大马往山上运农家肥。父亲驾车,我负责在前面牵马。由于山路崎岖,我越走越胆战心惊,结果在一个急转弯弄得人仰车翻,父亲的一只脚被压在了车下。当时父亲痛苦地呻吟,我吓得手足无措,幸亏在附近放羊的邻居看到后赶快跑过来把父亲从车下救了出来。结果父亲脚部骨折,整整在家里休养了三个多月。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我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条宽阔平坦的上山路啊!可是,当时这样的想法实在遥不可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开放的气息日益浓厚,不少村民都有一种强烈走出去的愿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曾经世代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家乡的山也一度沉寂下来,没有了农忙季节漫山遍野的喧嚣与热闹。乡亲们偶尔上山,也是骑摩托车或开三轮车。
21世纪初,小山村的宁静被打破了,平禹铁路成了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铁路虽然是一条运煤专线,可也让父老乡亲们有了一种自豪感,他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目睹火车的风采了,还可以在清冷的冬季伴着轰隆隆的火车声入眠。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可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始终是村民的一个心结。
2015年,国家扶贫政策的春风扑面而来,在村民的热切期盼下,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终于在年底通车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在乡亲们心头荡漾,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可喜的变化,村庄面貌日新月异,被市里命名为“美丽乡村”。
山路宽了,山路平了,山上的风景更美了。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灿若锦绣。山路两旁,片片桃林、杏林如诗似画,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夏季硕果累累,小溪清澈见底,成了人们消暑乘凉的好去处。秋来草木萧瑟,云淡风轻,山路旁红艳艳的野酸枣触手可及,时不时有山鸡从你身边掠过。冬日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沿着山路缓缓而上,瞬间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切烦恼皆抛之脑后。
时代变了,生活变了,故乡的山路也变了,可它依然是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心中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