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诗意瘦西湖

古语有云:“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说的正是瘦西湖的风光。清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被誉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康熙和乾隆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乾隆元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瘦西湖名字的由来,一副对联说得更加明白:“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杭州西湖湖面坦荡,一目了然。而瘦西湖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可瘦西湖扬长避短,只夸自己的“瘦”,不羞于自己的“小”,还很虚心地说是从人家那里“借来”“移来”的,好谦虚啊!

李白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和老伴儿偏偏选在秋天去了扬州。综观瘦西湖,它的确处处体现了“瘦”。水,瘦得幽;堤,瘦得邃;塔,瘦得俏;桥,瘦得俊;园,瘦得媚;岛,瘦得巧。

瘦西湖景区有十几个景点,沿湖分布着许许多多小巧别致、依山傍水的建筑物。有的建在山上,有的伸入湖中,有的架在湖面上,有的曲径通幽,仪态万千。主要景点有长提、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大明寺、二十四桥、五亭桥、凫庄、白塔等。狭长的湖区,弯弯绕绕,连接大运河。横跨在湖面上的大虹桥,也叫“红桥”。清初诗人王士祯曾有诗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圆拱下画舫悠然,笙歌笑语,衣袂翩然,皆如彩虹之色。湖心岛上的小金山,风亭、松柏、琴室、花厅参差错落,郑板桥的一联隽语:“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三面临水的钓鱼台,与对岸之莲性寺白塔、五亭桥,三足鼎立,一洞衔桥,一洞衔塔,洞内之景野趣天然,各呈其妙。

瘦西湖堤岸修长,三步一柳,亭亭如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丝丝低垂的柳线,或轻拂水面,或抚弄芳草,一派温情脉脉。清风徐来,柳条婀娜起舞,如青烟,如绿雾,舒卷飘忽,妩媚动人。舟行柳下,依依恋恋,柔情蜜意,真有一些“堤远意相随”的味道。

瘦西湖的花圃、鸟岛也娇小可爱。一片片红叶,盛开的月季、串红,“烟火照芳秋”的菊花,灿烂夺目。还有万花岛上的百鸟,相互嬉戏的鸭子和黑天鹅,真可谓“鹅鸭不知秋已尽,争随流水趁欢鱼”。

五亭桥也瘦得可爱。它横卧碧波,洞门呈正方形,亭顶黄瓦青脊,金碧辉煌,飞檐下画栋雕梁,似一朵红莲浮于水面之上。有人把桥基比作北方威武的勇士,把桥和亭比作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是壮与秀的和谐。

凫庄的假山间穿插着精巧的亭榭廊阁,凭栏临水,湖景了然。凫庄如野鸭凫于水面,逸韵天成。

我原先以为二十四桥乃二十四座桥,及至桥处观看,方知二十四桥是一座单曲拱桥,如玉带飘逸,似长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有24根栏杆,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杆上刻着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月、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映。

忽然飘来一阵《春江花月夜》的琴声,悠长宛转的音调似白云若月色,嘤嘤入耳,让人魂牵梦绕之际,不由想起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我真想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乌篷船,小船摇摇烟雨飘飘,道不完的诗情画意。“摇到四桥烟雨里,拨开一片水云天。”可眼前飘过来的是一艘接一艘灵巧的时尚游船,没有摇橹声。稍解遗憾的是来了一场秋雨,丝丝缕缕,洒洒有声,好像莲花仙子手中的清露,可以荡涤一切凡尘。

都说看景不如听景,我却认为只要用心体会景致所蕴含的意境,看景总比听景更有魅力。尤其是秋天,漫步湖畔,两边花树陪伴,更觉潇洒惬意,顿生诗情画意。站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满湖景色一览无余。瘦西湖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花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瀑布在山间流,白云在湖中浮,寺与塔、船与桥、阁与楼,搭配得绝世超然。行船湖中,景色绮丽,使我愈发感到生活的美好。置身其景,宛如画中。

一个“瘦”字,诠释了瘦西湖独特的魅力,把它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由此想到了杜甫、李贺、欧阳修、李清照笔下的马,一匹匹瘦得骏奇。还有大运河瘦得别有风韵,个园瘦得俊俏,郑板桥笔下的竹瘦得清高。这些“瘦”是多么可爱和与众不同。

在生活中,“尊者谦而更光明盛大”。其实,游览瘦西湖,不论是烟花三月,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都会感到极美极乐。赏景之余,我仿佛还看到一块警示牌,对一些妄自尊大者,分明是一种婉转的规劝和诚恳的告诫。

瘦西湖,诗一样的湖,歌一样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