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男人五十

一和

脸还是那张脸,可大了一圈。眼还是那双眼,可惜花了。头顶没长眼,不知青丝尚留几许。原本就个子不高,再加上小腹日渐突出,愈发显得腿短。妻调侃道:“你这一身膘,往案板上一搁,就是一座肉山,绝对能卖个好价钱。”我笑笑。男人五十,已不大在意周围的目光,美不美,帅不帅,均不放在心上。

周一至周五,每天清晨,我早早地从旧梦中醒来,洗漱,泡茶,打开电脑上网浏览新闻,七点整准时下楼送孩子上学。老大读高二,住校;老二上小学,走读。两个儿子还算争气,成绩都不错,基本不用我们操心。

看着小儿子走进小学的大门,我慢慢悠悠地开始晨练骑行。我不是山马党,没有专业的头盔和服装,每天早晨独自绕城西一周,一路东张西望,骑行一个半小时,行程十多公里。五六年坚持下来,我的腰椎、颈椎没再出毛病,小儿子也在我的山地车后座上一年年长大。

晨练结束,我在小区附近的超市里买些日常所需,然后上楼,在书房里坐定。

有一份工作,不用坐班,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敲敲键盘,在网上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都是老生常谈,收入还不错,够养家,有节余,无衣食住行之近忧,有坐吃山空之远虑。有一种爱好,自诩为文学,或深夜,或凌晨,或一挥而就,或字斟句酌,或洋洋万言,或短小精悍。偶尔文章见诸报端,时常投稿泥牛入海。自古有文人相轻一说,殊不知,同城、同龄的谁或者谁斩获大奖,我必先睹为快,而后击节叹赏。那种喜悦,远比自己敲打出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美文还要畅快。

男人五十,成名成家的雄心壮志还在,却远不如年轻时那么张狂、热烈,更趋于顺其自然,更享受深度阅读带来的快感,以及谋篇布局、斟酌字句的悠然。

晚饭后散步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项目。所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或者到西湖公园溜达几圈,或者沿着护城河周游一遭。我在前面走,妻在后面跟,一路家长里短,没有了年轻时的手挽手、肩并肩,间或也提醒一声、扶持一把。男人五十,肠胃功能开始减退,不锻炼不行。

周六下午两点驱车前往城南那所知名高中接老大。老大考进了特优班,每两周休息一天。学校门前的道路上停车位不少,接孩子的车辆更多。三点放学,晚去一会儿,就要步行几百上千米。走点路事小,浪费孩子的时间事大。我时常翘首以待,自忖如今的孩子不容易,十年寒窗,争分夺秒,只为临门一脚,考进重点院校,就业压力减少,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像我等老朽,中专技校毕业,学历不高,工作全包,工资不少。及至听闻月考失利,又开始念叨“少小不努力”;如若短信通知名次提升,不禁沾沾自喜。

儿子走出校门,上车坐下。一路无话,我专心看路,紧盯红灯、绿灯,争取带儿子早点回家。

周日上午给父母洗澡。父母一生辛劳,均已到耄耋之年。父亲年长几岁,饮食尚可,步履蹒跚,因为患有难以根治的慢阻肺,所以每天早上都会干咳一阵子,惊心动魄,撕心裂肺,须臾也离不开开水和润肺、润喉的药物。母亲相对年轻,却骨刺难除,所以举步维艰。简单说,父母均已到了不能独自下楼活动的地步,且一阵子清醒一阵子糊涂,清醒时像大彻大悟的哲人,糊涂时像年幼无知的孩子。

有时面对记忆混乱、目光呆滞、言语颠三倒四的父亲或母亲,我会忽然想起那些被父母万般呵护的岁月,以及那两句老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有时,正在给父亲理发、刮胡子,或者正在给父亲剪脚趾甲,正在往父亲干涩、松弛的皮肤上打香皂,我会突然停下来,惶惶然若有所失。有时在医院陪床,望着病榻上白发苍苍的父亲或者母亲,心中会有一丝感伤。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时夜深人静,与妻感慨人生,聊及父母现状,又觉得长命百岁未必就是福……有时也会叫来儿子一起给父亲洗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让其知晓乌鸦反哺的道理。

男人五十,经历了太多的生死和苦辣酸甜,对生命的理解趋向平淡,即使大喜大悲出现,表现也相对漠然。

也有悠闲的时候,譬如“五一”“十一”、春节,譬如儿子考试成绩优异,再譬如爱好变成了钞票。每当这时,或与家人共享,或邀三两老友,寻一僻静老店,一壶老酒、两碗烩面、三双筷子、四碟小菜,那种惬意,自叹人生也不过如此。也有郁闷的时候。郁闷之时,一个人独坐书房,一包烟、一壶茶,一根窗棂看半天,在烟雾缭绕中,愁结慢慢纾解,烦恼逐渐消散。

男人五十,再没有打不开的心结,再没有解不开的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