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18时,夜幕降临,尽管天气已经有些寒意,但是吃完晚饭的村民们还是三三两两拿着板凳,陆续来到建安区灵井镇兴源铺村的文化广场上,一边等待,一边聊天儿。见来的人差不多了,李学长打开放映机,清晰的图像出现在了银幕上,立即把村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当了41年放映员,放了近万场电影,也看了近万场免费电影,活跃了乡亲们的夜生活,乡亲们的文明素质也逐渐提升。”60岁的李学长乐呵呵地说。
1978年,灵井公社文化站成立了电影放映队,李学长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一起,用自行车载着放映器材走村串户,找空地架起设备,拉来电线,支好银幕,在一个个忙完农事的夜晚,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
1998年电影放映队解散后,李学长回到家里。对电影情有独钟的他自费买来放映机。谁家有喜事招呼一声,李学长就会风雨无阻地准时赶到。从骑自行车到开摩托车,他载着50多公斤重的电影器材,风里雨里奔跑在方圆十里八村,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快乐地前行。
后来,他放电影的范围越来越大,禹州市、魏都区等地的村民也纷纷找他放电影。随着客户的增多,他越干越有劲儿,索性又买回来2部机器,让弟弟和亲戚帮忙放电影。
“一个放映队,既是一座流动的电影院,也是一个流动的宣传站。”李学长说,“我把能为群众多放映一部好电影,能让群众多看一场好电影,作为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乐趣。”选择影片时,李学长挑选的几乎都是红色题材电影。从最早的《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上甘岭》《小兵张嘎》等,到后来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巍巍昆仑》《重庆谈判》等,他总在第一时间带给乡亲们。
2011年以后,痴心不改的李学长依旧坚持为群众放电影。
“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群众看电影是免费的,这几年我每年巡回放映的电影有300多场。”李学长说。为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奋进新时代、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上级文化部门精心挑选放映一批优秀影片,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助推乡村振兴事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红色电影很受欢迎。我特别忙,放映电影也特别多。” 李学长告诉记者。
经历过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艰难与辉煌,放映片源从黑白到彩色,放映设备从模拟到数字,放映场所从村头麦场到广场、会议室,他也从当年的阳光小伙到今天的鬓发苍白。李学长一路见证了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变迁。
一块银幕,伴随着李学长从青春走向白发,41年来,为农民放电影成了他的人生追求。乡村电影放映员待遇低,工作辛苦,李学长的许多同事早已改行,只有他一直坚守了40多年,“给大家放电影时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只有放电影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