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科主任段天林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免疫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或加重。因此,冬季是慢阻肺的高发期。
儿童、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可通过打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及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方法增强免疫力,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减少慢阻肺的发生。
“慢阻肺的症状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即咳、痰、喘。”段天林对记者说,“慢性咳嗽往往是慢阻肺的首发症状,但这一症状常常被忽视。”
慢阻肺的症状是不断递进的,从反复咳嗽、咳痰到呼吸困难,再到憋气和胸闷,最后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肺癌等。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喘不上气,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年龄超过40岁,长期吸烟,长期受咳嗽、咳痰困扰,运动或爬楼梯后喘息越来越重的患者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
吸烟是主要诱因,四类人群要注意
慢阻肺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除了自身遗传因素之外,还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因素、营养因素、老龄化等,其中,吸烟(包括被动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吸烟会对呼吸道造成破坏,呼吸道受到破坏后肺功能下降,容易感染,从而引发慢阻肺。目前,吸烟是公认的最直接、最肯定的导致慢阻肺的因素。”段天林对记者说。
资料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12.4%男性和5.1%女性患有慢阻肺,吸烟人群的患病率更高,而且患病率与吸烟数量、吸烟时间成正相关。每天吸烟20支以上,10年就可能患慢阻肺。另外,经常被动吸烟也会诱发慢阻肺。
结合诱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以下四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最好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一是长期吸烟者,二是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者,三是经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者,四是已确诊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另外,农村地区多使用生物燃料、柴草、蜂窝煤等,长期接触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也会提高慢阻肺的患病概率。
注意保暖,进行肺功能锻炼
为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要注意保暖,在流感季节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室内定期通风,外出时戴口罩。避免接触厨房油烟等刺激性气体,从事接触职业粉尘工作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和劳动保护。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有效阻止慢阻肺的发生和进展。
体育锻炼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呼吸功能,从而起到预防慢阻肺的作用。可经常进行腹式呼吸锻炼,经常散步、打太极拳等。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应在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慢阻肺患者还要坚持进行肺功能锻炼,从而减少病情发作次数,延缓疾病进展。”段天林告诉记者,锻炼肺功能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做呼吸操、膈肌呼吸锻炼、吹气球、唱歌等。
做呼吸操可选择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收拢,呼吸均要按节律进行,一天做两次,每次15到20分钟。膈肌呼吸锻炼是指进行腹式呼吸,加强膈肌活动。
打好“持久战”,坚持规范治疗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急性加重期,由于病情急剧恶化,多数患者不会错过治疗。然而,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放松了警惕,治疗时断时续,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而且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坚持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病情稳定而见好就收,随意停药,很有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如肺功能急剧下降等,甚至危及生命。”段天林提醒。慢阻肺中的“慢”,不是指疾病危险性小、程度轻,不着急治疗,而是指疾病长期存在。如果不长期进行规范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段天林建议,慢阻肺的治疗要打“持久战”,坚持进行规范治疗是控制慢阻肺的关键。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服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打好慢阻肺治疗这场“持久战”,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最近几天,气温骤然下降,天气越来越冷,人一不小心就会感冒,而感冒很容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加重。慢阻肺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已经成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遗憾的是,人们对慢阻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1月25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科主任段天林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该科收治的慢阻肺患者明显增多。虽然慢阻肺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防可控。治疗慢阻肺要打“持久战”,不能“见好就收”,坚持规范治疗是控制慢阻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