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房子,放弃大城市的大好事业,回到家乡,做一个“破烂王”,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可是对于慈济慈善基金会许昌站的负责人刘俊玲来说,这是她义不容辞的选择。她已经在环保路上走过了6个年头,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这是近日《许昌日报》报道的一则感人的故事。笔者为之称赞,不由感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刘俊玲一样,对于环境,多些保护、少些污染,多些行动、少些抱怨,多些未雨绸缪、少些亡羊补牢,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处处有蓝天、白云、碧水、净土。
犹记得,在过去的几年,每每入冬,雾霾来袭如兵临城下,各种污染指数等信息充斥着微博、微信等,群众的埋怨声此起彼伏,如何破局成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环保话题老生常谈,谈了很多年,也治了很多年。万幸的是,我们的大气质量逐年在改善,国家对于环保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就我市而言,近年来,政府积极行动,出台了各类预警、预案,在“防”字上下功夫,将治理和预防并重,取得的成效我们有目共睹。另外,企业也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技术,使生产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而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氛围日渐浓厚。
俗话讲,众人拾柴火焰高。笔者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真正投入到环保中去,从细小的环保行为入手,践行低碳生活,那么,我们每一天都可以骄傲地“晒”出头顶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