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红薯窖

□武国珍

红薯窖,顾名思义就是窖藏红薯的地方。

对于红薯窖的概念,城里人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人可能比较陌生,即便是农村的“90后”“00后”,可能也只是听说过,很少有人见过。我对红薯窖念念不忘,那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太多我儿时的记忆。

在我的老家,红薯窖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方形的,一种是圆形的。建红薯窖的时间选择在种完冬小麦后,这时人们基本上没啥事,且再过不长时间就该出红薯了。

方形的红薯窖建起来并不复杂。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挖一个长4米、宽2米、深1.5米左右的坑,四壁和底部要拍平、压实,坑上用木料架起,用高粱秆或玉米秆搭棚,然后将挖出的土薄薄地盖在上面。立冬后气温下降,覆土层要加厚,到冬至前后,覆土厚约l米。在红薯窖的一头要留一个人能上下的窖口,另一头可设一个高出地面的气孔。窖的四周可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窖内。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人在铺高粱秆或玉米秆之前先铺了一层塑料布,以为这样更严实、更保暖。可实践证明塑料布透气性差,窖顶易形成水珠,水珠滴到红薯上,时间一长红薯就会长黑斑坏掉。于是,后来人们就不再用塑料布了。

圆形的红薯窖口小底大,像一眼深井。挖这种窖需要技术,却使用期限长,如果保护得当,夏天不进雨水,不垮不塌,可以使用多年。挖圆形的红薯窖费时费力,最快也得半个月,所以得早早动手。选一个地势较高、土较瓷实的地方,垂直向下挖两三米,之后向四边扩充,挖出一个大肚子,窖壁和底部同样要拍平、压实,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窖底铺上一层砖。有的人家为了增加窖藏量,会在窖内多挖一两个洞。

人们费这么大力气建红薯窖自然是为了储存红薯。过去,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打的粮食除去上交公粮,剩下的根本不够吃。红薯产量高,填补了粮食的不足,成为当时农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这也是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窖藏红薯的重要原因。

生产队时期,出红薯是按人口来算的,你家几口人就给你分几垄红薯,出完后各自回家。后来,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多少收多少自己说了算。红薯拉回家后,先将红薯的茎摘除,破皮的、损伤的挑出来,太小的留下来喂猪,好的、大的窖藏。红薯下窖要赶在上冻前,晚了容易坏。下窖时,一个人下到窖内,另外一个人在上面用一根绳子绑着荆篮或者圆桶分批往下送。无论是窖内的还是窖外的人,动作都要轻,红薯一旦不小心碰伤了在窖内就容易坏,且一个坏红薯能传染整窖的红薯。

下完红薯,窖口还得整理一下。用砖头或者土坯将窖口砌高,这样可以防止雨水进入窖内。最后,用木板或厚厚的草垫盖住窖口。遇到极寒天气,还要用破麻袋等将窖口捂得更严实一些,以防冷空气进入窖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红薯是农民主要的食物来源,特别是进入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红薯。要吃红薯自然得下窖去取,我们叫拾红薯。

红薯窖本来留的口就小,加之冬天人们都穿得厚,一般大人是很难下窖的。于是,下窖拾红薯的活就落到了小孩子身上。好在那时家家小孩儿多,因此不愁无人下窖。即便是小孩子下窖拾红薯,也得脱掉棉衣,一是为了进出利索,二是窖内温度高,下去不一会儿就会出汗。一般家里小孩儿多的就轮着下窖拾红薯,像我们家有六个孩子,这次是我下窖,下次就轮到弟弟了,每次下窖拾的红薯够吃好几天,所以轮一遍需要好长时间。下窖拾红薯时先用绳子捆住小孩儿的腰,然后大人提着绳子慢慢地把孩子往窖内送。拾红薯用的大多是圆形的铁桶或木桶,荆篮太宽不容易下到底部。每次拾红薯少则七八桶,多则十来桶,拾完后大人将窖内的孩子拉上去。在温暖的红薯窖里忙活了大半天,孩子上来后往往满头满身都是汗,大人这时会体贴地问一句:“使慌不使慌(累不累)?”纵使再累,孩子也会懂事地说:“不使慌(不累)。”

红薯窖还给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到了夏天,红薯大都吃完了,许多窖口都敞开着,红薯窖成了小孩子们玩游戏的理想场所。藏猫猫,或者玩打仗的游戏,我们在红薯窖里玩得不亦乐乎。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今在农村很难找到红薯窖了,红薯窖和过去的时光一起,永远留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