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

架起军地“连心桥”

本报记者 刘晓敏

“您是袁水民老师吧?我的哥哥是现役军人,是他让我来找您的。”近日,在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一位姓樊的男子一进门就急切地说。这位男子告诉袁水民,他的妻子牵涉到一桩民间借贷案,非常棘手,希望袁水民能够帮忙调解,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见有人来访,正在整理案卷的袁水民赶紧停下手中的工作,接待这位求助者。作为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的负责人,袁水民每天的工作都是这样在忙碌中度过。

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原名魏都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社会法庭。2012年7月,作为河南省首批试点之一,许昌市正式成立了魏都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社会法庭。当时,在魏都区人民法院工作的袁水民被任命为庭长,从事涉军维权工作。

2018年10月,魏都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社会法庭更名为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早已到了退休年龄的袁水民毅然坚守岗位,发挥余热。

从事涉军维权工作多年,袁水民发现不断提高基层官兵的法律素养,让他们无事学法、有事找法、办事依法,可有效避免发生涉军纠纷。几年来,袁水民一边办案,一边为官兵上法制课。他讲课时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例子,课后经常与官兵互动,及时解答问题,深受官兵欢迎。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官兵的法律意识增强了,这让袁水民感到很欣慰。“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我在给官兵讲课时,一名湖南岳阳籍官兵向我反映,他曾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当年入伍。按照国家的政策,学校应当退还其全部学费,但迟迟未退。我详细向他讲解了相关政策,后来,他拿回了22800元学费。这名官兵很高兴,我也很开心。因为他掌握了法律知识,并且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袁水民说。

自2012年以来,经过袁水民及工作站其他三位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许昌市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先后受理各种案件440件,调解纠纷200多起,帮驻许官兵及军属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切实维护了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在军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军地“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