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安 通讯员 潘高锋
张军义是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的一名退休干部。如今,他有了“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永和苑社区的好乡贤,另一重则是永和苑社区“老张说事”的专职矛盾调解员。
像张军义这样身兼双重身份的调解员,在颍川街道办事处共有35人。他们人缘广、威望高、经验足、办法多,用“民调”的办法补齐了“官调”的短板,牢牢守护着维稳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逐渐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局面。
11月29日,在永和苑社区“老张说事”室内,张军义向记者讲起一件事。原来,社区一小区5楼的一个业主卫生间的防水在装修时没有做好,前段时间在家洗澡时将水渗到了4楼,导致4楼的吊顶、吸顶灯、壁纸损坏。双方就赔偿问题一直没有达成协议,矛盾一触即发。于是,张军义和社区支部委员黄志辉分别找当事人谈话,用“好亲不如近邻”的亲情文化让双方“互利互让”“和睦相处”,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近年来,该街道办事处以矛盾调处办公室牵总头,社区信访、矛调为基础,形成了基层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格局。特别是成立的“说事室”,建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岗双责、纠纷报告等工作机制,为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上,他们就地取“才”,将社区里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乡贤组织起来,通过培训提高调解技能和业务水平,做到离职不离岗、退休不褪色。
前不久,一起意外带来的麻烦让某小区的葛杰老人非常气愤,原因是一家火锅店入住葛杰居住的楼下,并把14台空调外机全部装在了葛杰居住的二楼窗户外面,影响了全家人的正常生活。在与火锅店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葛杰找到锦绣社区讨个说法。
社区矛盾调解员闫小雨实地察看后,把双方当事人都请到“说事室”,反复向火锅店老板讲解噪声污染的危害和相关规定。经过3次调解协商,火锅店老板同意把14台空调外机全部移到一楼,双方握手言和。目前,该街道办事处已建成“说事室”14个,先后排查各类纠纷案件300余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
不久前,他们在“说事室”的基础上创新成立了“议事厅”,坚持以“家事纠纷孝为先、民事纠纷和为贵、经济纠纷信为本”的理念,启发、教化、说服当事人,用心、用情打开百姓“心锁”。
“调解纠纷的过程就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颍川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丽君表示,“乡贤+说事”模式不仅帮助群众“解疙瘩”,还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让各种矛盾少发生、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