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晕了,真的不晕了。这也太神奇了。”11月29日,在许昌市人民医院门诊楼7楼眩晕诊疗室,65岁的赵先生激动地说。
赵先生因经常感觉天旋地转到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就诊,被诊断为耳石症,该科主任陈铁虎决定采用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对其进行治疗。赵先生坐在该系统的转椅上,戴上眼罩,系好安全带,医生通过电脑操作转椅翻转。10多分钟后,治疗结束,赵先生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坐在“椅子”上转一转就能治病?这并非不可能。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自2015年引进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以来,平均每年为1500名眩晕患者解除病痛。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治疗眩晕,关键在于找对病因。眩晕可以分为耳源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眼源性眩晕3大类,其中耳源性眩晕占70%左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耳源性眩晕的一种,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眩晕。
“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是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诊断和复位治疗的设备,可以诊断出引起眩晕的原因。”陈铁虎对记者说,“如果是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可以通过复位治疗让耳石回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症状。如果不是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可以通过眼震电图检查找准原因,从而进行对症治疗。”
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时,脱落的耳石就会随着体位的变化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人体发生眩晕。这种眩晕主要表现为天旋地转,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采用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进行治疗时,将患者和转椅固定为一体,通过红外影像眼震电图检查将细微的眼震记录下来,从而精确地对脱落的耳石进行定位,并根据病变部位使耳石沿着半规管的环形方向旋转移动、自然复位。
该系统操作更精准,全程实时动态检测,可以实现360°滚转复位,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安全、有效,有效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复位时,患者可全身整体移动,避免了对颈部和腰部的刺激。经过1到2次复位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都能缓解。
“该系统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耐受治疗过程中的翻转即可,在年龄方面没有绝对的限制。我们曾成功为一名96岁的老年人进行治疗。”陈铁虎对记者说。
除了耳石症之外,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对“晕动症”(即晕车症、晕船症、晕机症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加速运动等所导致疾病的统称)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