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工商界

“让人们快乐吃好面”

——记河南众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超

邱永超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坤山 文/图

邱永超原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最终子承父业,走上了从商道路。

邱永超头脑灵活,眼界开阔,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和产品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建设,大力进行市场推广,提出了“让人们快乐吃好面”的口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不仅如此,年轻有为的邱永超还被选为党支部书记,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12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鄢陵县马坊镇的河南众口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口福公司),采访了邱永超。

不甘平庸辞职创业

在采访中,说起家里从事面粉加工的历史,邱永超不由地打开了话匣子。

在“大集体”年代,邱永超的祖父负责马坊集村的“一风吹”磨面机。改革开放后,他的祖父承包了村里的磨坊。1988年,他的父亲在原有磨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4个朋友合伙创办了面粉加工厂,日加工能力20吨。1999年,厂子搬迁,因新厂房空间有限,他们只好把原来仓库里的麦子卖掉。“没想到,搬迁之后麦子涨价了,贱卖贵买,算下来赔了七八十万元。后来,其他合伙人相继退出,我父亲为合伙人退股后,继续坚持经营。”邱永超说。

1998年,邱永超从许昌市第八技校毕业,进入政府机构上班。半年后,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坐办公室”,就辞职开始跑出租。“上班工资只有200多元,我开出租一天能挣几十元。”邱永超说。从“正式工”到出租车司机,他心里没有丝毫落差,还认为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跑出租能见人见事,只要看到哪里有面粉加工企业,我就会找机会进去看一看,跟企业的人聊一聊。”邱永超说,他跑了两年的出租,几乎走遍了许昌的面粉加工企业,还到郑州的面粉加工企业参观,基本了解了面粉行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

2001年,他回老家结婚,之后就跟着父亲在厂里干。他和父亲商量后进行升级改造,扩大规模。经过考察,他抛弃了当时已经普及的皮芯分离设备,于2003年投资近200万元,在马坊镇府前路建了新厂,并注册成立众口福公司,引进采用高方筛工艺的磨面机,日面粉加工能力达到80吨。直到2008年,采用高方筛工艺的磨面机才得到普及。

2014年,邱永超进入面粉深加工领域,投资400多万元,在府前路与S219线交叉口附近建设新厂,引进日加工能力30吨的挂面生产线。

如今,众口福公司的产品共有三大类、70多个品种,远销江苏、浙江、福建、湖南、陕西等省,成为鄢陵县乃至全市面粉行业的佼佼者。

持续创新加强管理

为了销售挂面产品,邱永超带领业务员跑遍了半个中国。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到大型超市、农产品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寻找当地的代理商、批发商。目前,众口福公司在全国拥有70多家代理商。

“刚开始没有经验,我们先把挂面做出来,再进行销售,结果产品积压,还不一定符合客户要求。半年后,我们就开始实行订单式生产。”邱永超说。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邱永超深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以高品质的产品吸引客户。“要生产高质量产品,一方面要进行工艺和设备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员工素质。”邱永超说。

邱永超高薪聘请曾在中粮集团工作过的技术人员进行配方研发、工艺改进,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去年,他投资近20万元,改进刀具,增加切断机,生产刀削面。随着企业的发展,他又引进自动化设备,实现和面、切面、包装等工序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过去,工人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现在只有30多人。”邱永超说。

邱永超善于学习。他看到汽车4S店的管理规范有序,就搜索关于丰田精益管理的相关资料,并参加企业“5S管理”指导培训,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管理中。他于2017年在众口福公司推行“5S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试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员工的积极性并不高,就到青岛、武汉学习考察,了解企业积分制管理理念。回来后,他根据员工工种、岗位、技能等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积分标准,实行积分制管理,并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比如,员工凡是党员每个月都加分,做好事受到表扬加分,员工出现失误或者不按规定操作扣分等。

众口福公司在推行“5S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积分制管理,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

去年4月,39岁的邱永超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他深感责任重大,从不敢懈怠。

据邱永超介绍,前几年,马坊集村是个上访村,村“两委”班子队伍不强,因一些遗留纠纷问题没有得到处理,造成人心不稳,很多工作被耽搁。后来,马坊镇党委派一名干部到村里主持工作。去年,在马坊镇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大换血”,新当选的4名村干部平均年龄只有42岁。

邱永超上任后,首先实行财务公开,要求村里的所有收支账目都要公示;然后,针对遗留纠纷问题倾听诉求,听取建议,多方沟通。“其实,村民纠纷问题说大也大,说小就小,作为村干部要多倾听、多了解他们的想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邱永超说,经过多方协调,遗留的纠纷问题得到解决。

过去,村委会大院地面较低,一下雨就积水,人们只能穿胶鞋进出,院里只有几间破房子。邱永超多方筹集资金,争取镇里的支持,投入30多万元翻新了房屋,整修了院子;又申请项目经费,将村里的一个荒坑修建成为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使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根据扶贫政策,邱永超向上级申报基础设施落后村,争取扶贫资金支持。今年,马坊集村修建了4米宽、2138米长的道路,并打通了2条断头路,方便村民出行。结合农村环境整治,该村卫生院老院的一排危房和村里的一栋烂尾多年的楼房被拆除。

“明年,我们还将争取扶贫资金支持,修建1000多米道路,打通剩余的2条断头路,继续进行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力建设新农村。”邱永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