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春秋楼

父亲的教诲

□田迎旗

6年前,父亲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一生。6年来,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心中充满忧虑和惆怅的时候,父亲那慈祥的面容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眼里父亲是一位为人正派、勇于担当、善良和有正义感的人。在我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就像一座大山,是我们全家人的依赖,默默担起生活的重担。在外人面前,他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家人面前,他严格要求,特别是对待孩子,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严肃认真,而在生活细节上宽厚包容、无微不至。他常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做出表率,让我无声无息地受到教育。他常对我说:“人活一世,要对得起自己的一生,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你要学会吃亏、懂得感恩,干干净净做人、公公道道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有尊严,才能让人尊重,自己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由于父亲做事公道、坚守正义,18岁时被村民推选为农会干部。反匪反霸、土地革命,在各种风险和困难面前,他从不畏惧,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1958年春,组织上派父亲到条件最艰苦的禹县浅井开展生产自救。当时灾荒肆虐,粮食连年大面积绝收,饥饿、疾病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向时任禹县县委书记刁文立下军令状,不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决不离开。凭着顽强的意志,父亲带领当地群众与死神抗争,一面组织开展生产自救,一面从襄城县老家请来种烟能手推广烟叶种植技术,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为了调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的积极性,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体力不支多次昏倒在田间。那时候粮食极度匮乏,人们用野菜、树皮充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和父亲一起被派驻浅井的4名工作人员,就有两名因疾病去世。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父亲一干就是6年,直到浅井的条件有所好转,当地群众吃饭穿衣基本有了保障,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如今回到浅井,我依稀可以看到父亲当年拓荒时留下的痕迹,不时会听到一些老人讲起当年父亲带领他们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感人故事。

父亲出生于贫困家庭,由于爷爷英年早逝,他自小和奶奶、姑姑相依为命,15岁就靠给地主扛短工养家糊口。父亲参加工作后,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工资接济家人,帮助有困难的左邻右舍和朋友。那时候,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总是一个人扛着,从来不让组织照顾、不让别人帮助、不让家人知道。年复一年,父亲这种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的精神感染着我,渐渐使我懂得了要在逆境中奋发,要顾大局、讲奉献,这样大家才能信赖你、支持你。

高中毕业后,我被安排到一个单位负责农资分配工作。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父亲为了让我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经常用他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我,让我入脑入心。尤其是在廉洁方面,不能有半点儿含糊。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出于感激,春节时到我家做客带了两只烧鸡、一块牛肉和几瓶罐头。当晚,父亲回到家里看到桌子上摆着的这些东西,沉默了很久,眼里透着严肃的目光。他把家人叫到一起,屋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不等我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就劈头盖脸地教训了我一番。一阵狂风暴雨过后,他突然站起身来,从里屋拿出家中仅有的20元钱塞到我手中,让我给朋友送去。第二天一大早,我只好按照父亲的要求,把钱送给了那位朋友。几天后,父亲紧锁的眉头才得以舒展。时至今日,对这件事我记忆犹新,当时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语仍能清晰地在我耳边回响。

父亲一生务实清廉、光明磊落,虽然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却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但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他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他的严管厚爱我永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