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春秋楼

我的姑姑

□于海霞

我的姑姑于长梅87岁了,是20世纪50年代入党的一名老党员。想当年,她是我们县学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县里的劳动模范,60岁时还兼任鲁山县白炼堂村大队妇女主任。

记得我小时候,姑姑还没结婚,在鲁山县梁洼红旗炉工厂上班,我父母在县城的汽车队工作。因为孩子多无暇照管,父母就把我托付给乡下的奶奶抚养。那时候正赶上大跃进,生活极其困难。父亲就把我绑在驴背上驮着,和爷爷、奶奶一起步行,去投靠姑姑。听奶奶说,多亏了家里有头驴,爷爷才能靠磨面挣钱养家。但是,我们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姑姑在厂里吃食堂,为了我们祖孙三人能吃上饭,她从自己仅有的口粮里一省再省,顿顿喝稀粥,把省下来的馒头带回家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和姑姑相依为命生活了三年。

后来,工厂解散了,姑姑回到了乡里,嫁给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妇女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40年。因为从小得到姑姑的关照较多,我和她自然也更亲近。上高中的时候,我定期去姑姑家看她,她总给我做好吃的,临走还给我带上够吃一周的烙饼。最让我难忘的是,姑姑出嫁时娘家陪送了一块缎子布料,她自己舍不得用,竟然给我做了件棉袄。

姑姑家孩子比较多,她天天忙里忙外,别提有多辛苦了。就这样,每年她都记着给我和爷爷、奶奶做衣服与鞋子。虽然姑姑家日子过得艰难,可我很少听到她叫苦叫累,她总是乐呵呵地忙着。姑姑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家人过得好,她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到外地工作后,去看望姑姑的次数越来越少,她说村西头有个姑娘长得可像我了,每当想我了,她就去村西头看看那个姑娘,和那个姑娘说说话。我听后很心酸。逢年过节,我尽量抽空去看望姑姑,她总是笑着给我拿好吃的,临走忙着给我装东西,大包小包地让我带回家。送我到村口,姑姑眼巴巴地看着我,拉着我的手舍不得松,那眼神就像是谁要带走她的宝贝那样无助。姑姑真的老了,看起来却像个孩子。多少次,我都是流着泪离开她的。有时,我也会接姑姑来家里住几天,我们一起聊过去的事,说着笑着,看着她花一样的笑容,我感到十分欣慰。

姑姑现在四世同堂,我像她的子女们一样深爱这位和蔼而智慧的老人。但愿姑姑健康长寿,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