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身高、体重了如指掌,也有很多人知道自己的血压是多少。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郭明拴告诉记者,测量血压一定要准确,而且要明白测量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通过准确测量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然后科学进行管理,从而使血压长期达标。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知晓自己的血压,更要科学进行管理
高血压容易引起脑卒中、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危害人类健康。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1.6%。2016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2%。
过去几年,针对高血压知晓率低的问题,世界高血压联盟将“知晓你的血压”作为“世界高血压日”的主题,旨在增强群众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18年,欧洲高血压联盟指出,18岁以上人群均应进行血压测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群众对高血压有了更多认识。然而,很多国家都把测量血压和填表血压值作为重点,很多患者也只是填报完血压值就没有了下文,忽略了测量血压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然后科学进行管理,从而使血压长期达标。
正因如此,今年“世界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准确测量,是指使用专业认证过的血压计,并采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获得准确的血压值,不要因为测量不准导致过度诊断或漏诊。有效控制,是指发现血压升高后一定要复查、确诊,确诊之后的患者一定要按照标准化的治疗路径有效控制血压。健康长寿,是指在宣传中强调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为了防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让患者健康长寿。
使用标准血压计,掌握正确测量方法
“如果测量后发现血压正常,那么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不太正常或者已经比较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郭明拴提醒,“高血压患者更要坚持每天测量血压,并做好血压记录。”
人的血压每天有早晚两个高峰,而到医院测量的时间往往与这两个时间段错开,容易造成漏诊。自测血压可以更全面地体现血压变化规律,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己正确测量血压。
要正确测量血压,首先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血压计。郭明拴建议,最好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尽量不要使用手腕式或指套式电子血压计。高血压患者最好每天测量4次血压,时间分别在起床时、10时、16时和睡觉前。如果时间不允许,至少要在早上起床时和晚上睡觉前各测量一次血压。
如果血压波动较大,要适当增加测量频率甚至进行24小时血压监护。经过调整后血压达标并稳定的患者,每周测量1到2次即可。此外,测量血压前30分钟不要吸烟、饮酒、喝咖啡和浓茶,测量血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测量血压时,血压计的袖带高度要和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知晓血压是管理血压的第一步,测量血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进行管理。因此,每次测量完血压后,要将血压值和测量时间记录下来,在就诊的时候提供给医生,方便医生作为观察治疗效果和更换药物的依据。”郭明拴说,“一般来说,连续3天的血压记录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血压是否平稳。”
初次发现血压升高,不必急于服药
有些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就会立即服用降压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排除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不在同一天测量3次血压,收缩压均高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均高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才能诊断为高血压。”郭明拴说,“偶尔一次测量发现血压升高,并不能认为患了高血压。而且,初次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也不必急于用药。”
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两类,生理因素包括情绪激动、熬夜、饮酒、失眠等,病理因素是可引起血压升高的一些疾病。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较多,因此偶尔一次血压升高并不能被诊断为高血压。
初次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全面和必要的检查。因为血压升高只是一种现象,关键是要了解血压升高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通过全面和必要的检查,一方面可以判断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使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
“做完检查后,也不必开始服用降压药。”郭明拴提醒,“初次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患者可通过1到2个月的生活方式改善来控制血压,主要包括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多运动、充足睡眠、调整心态等。如果通过1到2个月的生活方式改善,血压能够控制到正常范围,可以不用服药。如果效果不明显,则需要服用降压药。”
不过,如果患者被确诊为高血压时,收缩压等于或大于160毫米汞柱,最好尽快用药。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一旦用药,就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