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一段时间以来,周家钧窑艺术总监周松建先后在微信朋友圈转载了其子周济慈撰写的文章《我家有座古窑》,没有过多的夸赞之辞,但言语之间充满欣慰。周松建还在微信朋友圈连续发布了一系列周家钧窑微信直播间开播的消息,在儿子的帮助下,周家钧窑拥抱新形势,走进直播时代。
不久前,当记者到达神垕镇周家钧窑时,周松建在茶室中接待着客人,周济慈则忙着调试摄影器材,为周家钧窑钧瓷作品拍摄推广照片。从钧瓷老艺人周有先生、钧瓷大师周松建,到钧瓷界的新生力量之一周济慈,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传承的力量为周家钧窑的未来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
“年轻人有思路、有见识,也对这个世界的发展有着更深切的感知。时代的发展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和我父亲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以钧瓷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来说,如何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主题,是当代‘钧瓷人’面临的全新课题。”周松建说。
“如今,钧瓷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是一代又一代‘钧瓷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这代人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对钧瓷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我父亲周有他们那代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着钧瓷艺术的发展之路。”周松建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钧瓷恢复烧制,卢广东、卢广文、刘保平、刘振海、王凤喜、邢国政、周有等老一辈钧瓷艺人为钧瓷的传承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周松建的父亲周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钧瓷复烧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周有1929年生于神垕,1949年年初任神垕陶瓷工会副主席。1953年,周恩来指导钧窑的复烧工作,周有加入神垕第一陶瓷合作社,历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厂部副主任、行管科科长、厂党委会委员。他赴陕西请回钧瓷老艺人卢广东,随后与苗才娃、曹保才、王广振等人一道,在卢广东的教授下开始了钧瓷复烧技艺的学习与探索。随后,周有参与研发烧制了许多钧瓷珍品。1978年,主攻大器型烧制的周有设计烧制了高1.78米的大型钧瓷观音瓶,被选送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
1983年,周有退休。他不甘心就此离开钧瓷事业,便开办了禹州市神垕镇古钧瓷厂,开始烧制闻名业界的“周家花瓶”。2003年,周有辞世。周松建接过父亲的事业,将窑口更名为周家钧窑。卸下父亲的光环,接过父辈的旗帜,迎着全新的市场,周松建开始带领周家钧窑继续向前发展。
“在父亲的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钧瓷烧制技艺,还有对钧瓷艺术的热爱和对创作的不懈追求。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又一代‘钧瓷人’在先辈的身上,学到了技艺,也将个人对时代的理解转化为多样的作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我对儿子的要求也是这样,只要把握住钧瓷的本真,学到了钧瓷制作的技艺,就可以自由发挥,不必局限于周家钧窑当前的状态和艺术特色。只有大胆开拓,不断钻研,钧瓷艺术才有未来,周家钧窑才有未来。”周松建说,在传承和发展中,当代钧瓷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积蓄了充足的能量,可以创造更大的艺术价值。
“钧瓷是以窑变为特色的瓷种。我们在制作钧瓷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它的本真。我们做钧瓷,一定要抱着这样的信念,把窑变做到极致,让人们提起窑变就想到钧瓷。钧瓷釉色从单色发展到复色,是质的飞跃。钧瓷创新应在‘釉为魂’的基础上进行。回归本源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本可循、有法可依的创新。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当代‘钧瓷人’就可以根植时代,不断开拓,把握住时代的气息。”周松建说,一直以来,周家钧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使钧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周松建一直保持“市场克制”,走文化包装的精品化路线,不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这使得周家钧窑在业内更加享有盛誉。
在儿子周济慈面前,周松建有严父的一面,敦促着周济慈更加深入地学习博大精深的钧瓷烧制技艺。但在创作思路和未来发展上,周松建并未要求过多。“他只要能够投入进去,认真学习,不断提升发现美的能力,不断提升创造的能力,不断观察和学习,就不需要沿着我父亲和我的道路走下去。他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周家钧窑的历史,是他发展的根基,但不是模版。我希望他有着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有深厚的技艺支撑他不断开拓,有更广阔的视野来面对外部世界。”周松建说。
“就目前的市场来看,钧瓷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局面,但未达到它应有的地位。在钧瓷文化的推广中,我们一定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以更高的标准来宣传钧瓷。”周松建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学习其他瓷区的长处和优势,把钧瓷做得更加精细。钧瓷的发展还要避免千人一面,“钧瓷人”要在不同的方向探索,而不是相互抄袭、模仿。同时,钧瓷产业的发展要有清晰的产品结构,将艺术品、日用品、礼品等合理搭配。
1993年出生的周济慈,是周家钧窑新一代的“钧瓷人”。大学毕业以后,他回到神垕镇周家钧窑,在进一步学习钧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帮助父亲为周家钧窑建立更加完善的销售和推广体系。“我是在神垕镇和周家钧窑浓厚的钧瓷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对钧瓷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家院中的老窑,就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爷爷和父亲当年创作钧瓷作品的过程,更是我那个时候经常看到的场景。”周济慈说。
对于周济慈这一代“钧瓷人”来说,他们拥有着先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也面临着更加多样的时代审美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他们来说,钧瓷艺术的未来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埋头创作作品那么简单了。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如何将钧瓷艺术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课题很难,但必须解决。“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可以融入当代人生活的作品,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走出去,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广泛交流,和更多的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周济慈说,他帮助周家钧窑开通直播间,一方面更加直接宣传和推广钧瓷,另一方面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消费者反馈的信息。
在作品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推广上更加贴合时代,对周松建和周济慈来说,在时代发展中准确找到周家钧窑的定位,至关重要。
一段时间以来,周济慈忙于创作,忙于推广,也抽出时间写了一些关于自家院中老窑的历史和故事。在周家钧窑院内西隅,有一座古窑,它在周家人的呵护下至今保存完整。古窑外有“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 周济慈介绍说,这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古窑,高六米许。 该窑为神垕镇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是典型的倒焰式馒头窑,史称“后殿大窑”,距今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在父亲的指引下,周济慈不断进行着对历史的研究、对技艺的完善和对未来的探索。传承和发展是钧瓷最重要的历史,钧瓷的千年历史就是无数匠人呕心沥血的创作历史。钧瓷艺术寄托着历史的厚重与先辈的智慧,如今正在新时代里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而像周济慈这样的年轻一代“钧瓷人”,正接过接力棒,推动钧瓷艺术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