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小家大爱 战“疫”一线显担当

——记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李景钊家庭

李景钊和妻子手持“武汉人民感谢您”纪念牌合影

本报记者 刘晓敏 文图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景钊作为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一病区主任及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首先想到的是责任和担当。他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忘我战斗,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更体现了一位医者的高尚医德。

“我是1998年入党的,有20多年党龄,又是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主任,因此我报名援鄂时,没有丝毫犹豫。妻子和女儿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也很支持,她们是我的强力后盾。这次我家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是政府及全国人民对我的鼓励和肯定。下一步,我们一家三口会更加努力,力争为我国的医疗事业作出更大贡献。”5月25日,提起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的事,李景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积极抗疫 责无旁贷

在援鄂队伍中,现年52岁的李景钊是许昌援鄂医疗队队长。他的妻子朱雅琴是新华保险许昌中心高级客户经理,女儿李晨曦是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生。疫情期间,一家三口互相鼓励,用平凡点滴,诠释了小家大爱的真谛。

自疫情发生以来,李景钊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1月25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决定成立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并设立隔离病房。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李景钊第一时间提出申请,并在第二天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进入隔离病房。当天,该院确诊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

此后的20多天里,李景钊带领团队在逆境中前行,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积极救治相继确诊的20多名患者。2月8日,许昌市第一批出院的2名患者就是出自李景钊负责的病房。在这20多天时间里,作为专家组组长,李景钊天天泡在隔离病房,查资料、看病人、订方案、组织会诊等,几乎没有白天黑夜,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朱雅琴承担起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把家里的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朱雅琴很担心丈夫的身体,常常在电话里提醒李景钊按时吃饭、做好防护,不让他牵挂家里。

2月15日上午,李景钊突然接到支援武汉的消息。时间紧迫,他给妻子打电话说:“我要去武汉了,先别告诉闺女。时间紧,来不及回去,你帮我收拾点儿东西送来。”

电话那头的朱雅琴先是一愣,然后瞬间就流下了眼泪。丈夫毕竟是50多岁的人了,朱雅琴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担心防护物资不够充分,更担心病毒无情、疫情凶险。

然而,作为同甘共苦28年的知心伴侣,朱雅琴知道,平常不太爱说话、行事低调、为患者负责的丈夫,一旦决定的事情从不会改变。她更清楚,自己的丈夫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有30多年救治经验的呼吸内科医生,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会责无旁贷地冲到前线。作为丈夫的贤内助,朱雅琴强忍着不哭出声,连忙说:“好,好!放心,我现在就给你收拾东西。”

由于怕女儿担心,李景钊并没有将支援武汉的事情告诉女儿。2月15日将近中午时,远在杭州、尚不知情的女儿按照妈妈教的方法做了一碗葱油面,通过视频给妈妈看:“妈,你煮面的手艺我继承了。”

然而她没有听到预期的夸奖,妈妈只说:“好,先这样吧!你爸要带队去武汉了,下午出发,我正给他收拾行李。”沉默了一会儿,妈妈又说:“你爸不让我告诉你,怕你担心。”女儿忽然感觉如鲠在喉,说不出话来。

勇担重任 冲锋在前

就这样,从接到援鄂任务到到达武汉,李景钊只用了3个小时。

援鄂期间,李景钊是河南第八医疗队的队长,也是江汉方舱医院的中区区长,肩上的担子很重。

方舱医院是应急医院,条件简陋,但对病人是尽收尽治,病人多而且病情复杂,有的合并症比较多。这里的工作首先是把重症和有合并症的患者筛查出来,工作非常繁杂,而且难度很大。李景钊身先士卒,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连续在方舱内工作5天,所有的工作都是先做、认真做,直到熟悉后再“复制”给队员,并对所有队员进行技术培训。队员进舱后,李景钊手把手教学,逐一查房讲解,直到每个队员都能胜任工作。

队员们经常在简陋的帐篷里换隔离服。他们每班为6小时,值班时一直和病人在一起,冒着很大的感染风险,加上前后换衣服的时间,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泄,对体能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每次上班前他们只能少量喝水、吃点儿干食或干脆不吃,穿着尿不湿。密闭的防护服常引起呼吸困难并有强烈的窒息感,因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近视镜不能戴,因影响听力说话必须高声吼……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景钊带领中区46人的医师团队,战斗在第一线,克服种种困难,想尽办法提高效率,圆满完成了各项救治工作。

为使每名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治疗,李景钊带领全体队员,根据每名患者的病情特点及症状表现,结合最新版的新冠肺炎诊疗“专家共识”,严格按照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救治每名患者。同时,他严格要求每名队员都做到每班两查房,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患者所需所急,对待患者如家人,耐心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让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对河南医生充满信任。

李景钊是具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许昌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他经常对大家说:“在方舱医院,我们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苦活累活抢先干!”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团队36名队员全部火线入党。

在方舱医院工作的24天时间里,李景钊带领中区医护人员共救治病人389人、出舱264人、转院125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方舱病人“零死亡”,规范治疗“零事故”,出舱病人“零回头”,赢得了方舱医院领导和河南省卫健委领导的高度认可。李景钊因此受到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卫健委的通报表扬,并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医学传承 小家大爱

援鄂期间,李景钊一家三口分别在三座城市,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妻子和女儿每天都会给李景钊打电话,询问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鼓励他安心工作,叮嘱他千万要做好个人防护。有时候,他们一家三口还会召开“视频会议”,互相鼓励、互相加油。

“你只管安心工作,家里有我呢!一切都好。”妻子常这样说。“老爸加油,你是最棒的,等你平安回来,女儿爱你呦!”这是女儿常说的话。每次听到家人的声音、看着视频中妻子和女儿的笑容,李景钊都感觉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对于李景钊的选择,作为医生的女儿非常理解,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女儿心目中,父亲就是榜样,就是偶像。

受父亲影响,李景钊的女儿从小对医院和医生颇有好感,并最终选择了从医这条路。李景钊是一个勤奋、务实、有担当的人,他认为,浮于表面的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真本事。他曾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考上研究生,凭实力使一家地市级医院呼吸科达到国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李景钊的影响,女儿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凭借着努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女儿顺利保研,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读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SCI文章。

对于父亲支援武汉,女儿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父亲真要去武汉时,仍有瞬间的恍惚。她懂得,穿上白大褂的父亲,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和责任;面对疫情,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而当他脱下白大褂时,则是陪伴她长大、为她遮风挡雨的大树,是教会她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人生导师,是无论多忙都要回家陪她吃饭的爸爸。在女儿心里,他只是一个温和忠厚、被家人牵挂着的普通人。

如今,李景钊圆满完成支援武汉的任务,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他们一家三口都为爱奋斗着,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以爱和行动,共同守护着幸福而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