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此时做好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帮助人们重新将精力投入到日常生活中。针对如何做好心理调节,5月27日,记者采访了许昌市建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杜贵平。
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新冠肺炎患者;第二类是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第三类是和前两类有关系的人群,比如其家属、朋友等;第四类是普通公众。
“如何进行心理调节,4类人群有总的原则,但又各有侧重。”杜贵平对记者说。总体来说,要坚持常态化原则,意识到可能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逐渐接受这种现状,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又要尽可能地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恢复一些社会活动。
同时,要进行自我调节,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如何更好地生活进行思考,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学会寻求帮助,及时求助于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
具体到每一类人群而言,患者是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另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不要因为曾经患病、遭受排斥而产生自我否定心理,要理解对方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这个病,并不是排斥个人。
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人员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冒着很高的风险工作,可能会因为目睹了许多悲惨、紧急的场面,或自己无法救治更多患者而产生无助感,间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要有充分的休息和休整时间,也要有适当的机会化解负面情绪。
第三类人群进行心理调节的重点是减少对家人的担心,客观地看待他们的状况,积极配合,同时对家人给予充分的鼓励、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普通公众要加强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投入复工复产复学中去。
生活中,有些人会因过度关注疫情信息而产生焦虑情绪。其实,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人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防护。但是,有选择地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对此,杜贵平建议,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选择官方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要限制自己每天看疫情信息的时间,学会注意力转移;要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
杜贵平提醒,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的人群可以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不能缓解,最好及时到心理专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