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6月16日8时30分,记者见到许昌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姚红霞时,她正在看影像片子,给患者出具诊断报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幅幅影像片子,一丝不苟地寻找和判断片子上的种种疑点,以敏锐的目光识破其中隐藏的凶疾,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为治疗保驾护航。
就这样,在阅片显示器前,姚红霞通常一坐就是一天。每天,她至少工作10个小时,为大约150名患者出具诊断报告,而为一名患者出具诊断报告至少需要看100张影像片子。这样的工作,姚红霞已经做了19年。虽然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工作可能是重复,甚至是无聊的,但对于姚红霞来说,这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她乐在其中。
“成为后备人才后,医院在技术进步、科研创新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和医学影像团队成员积极探索、不断突破,采用了许多新技术,促进了医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发展,我也明显感受到自己有了很大进步。”姚红霞对记者说。
开展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影像诊断。有人将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影像诊断形容为“一条不归路”,其难度之大、挑战之高可见一斑。姚红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深入分析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及特点,为明确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使肺部感染的影像诊断由原来的局限于肿瘤、结核病、炎症,深入到病原学诊断。
对于令人惶恐不安的肺小结节,姚红霞不仅采用了肺小结节影像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早期肺癌,而且为患者提出合理的随访建议,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干预,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姚红霞积极参与新冠肺炎诊断工作,对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深入的认识。目前,她正围绕“新冠肺炎的CT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认真备课,将于不久后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青年与专业学术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开展小肠疾病的影像诊断。曾经,小肠疾病的诊断是个“盲区”,被称为“临床上的黑匣子”,或者没有合适的检查手段,或者检查手段受到限制。面对小肠疾病诊断难的情况,姚红霞采用了CT小肠造影技术,可以对肠腔内、肠壁、肠管外等小肠各个部位和整个腹腔脏器进行检查,为诊断小肠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开展血管联合扫描。心脑血管疾病往往是全身性疾病,即头颈血管和冠状动脉同时存在病变。过去的CT检查往往要分次进行,患者需要多次扫描、注射造影剂,程序烦琐。而且,过去的CT检查受受检者的呼吸、心跳等影响较大,如果受检者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则无法进行CT检查。许昌市中心医院引进极致CT后,姚红霞采用了头颈部与脑灌注联合、头颈部与心脏联合、心脏与腹部增强扫描联合、心脏与大血管联合等血管联合扫描技术,原来需要分多次进行的检查现在一次性便可做完,而且受受检者的呼吸、心跳影响非常小,对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急腹症的影像诊断。对于病因复杂多样的急腹症患者,姚红霞采取全腹检查的方法,以更加全面、整体的观念进行诊断,把急腹症的诊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之前,急腹症的诊断多为“哪里痛对哪里进行检查”,然而腹部本身是个整体,这样的检查方法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缺点,不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甚至因此错过良好的治疗时机。采用全腹检查的方法对病因复杂多样的急腹症患者进行检查,有助于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面对一张张影像片子,就好像面对着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姚红霞说。正因如此,她丝毫不敢懈怠,常常对着影像片子认真研究,仔细寻找蛛丝马迹,为患者拨开一个个谜团,探究病情发展的真相。
遇到疑难、罕见病例时,喜欢挑战、迎难而上的姚红霞会有一种兴奋感。她会像警察侦破案件一样,抓细节、抓特征,从影像当中找证据,从细节当中找依据,条分缕析,一层一层地揭开疾病的真实面目。每一次“拨云见日”,她都非常激动。
这种见微知著的“看片”本领,源于姚红霞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在平常的工作中,她非常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病例的收集,并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为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使姚红霞受益匪浅,也让她进步迅速。
有人说,医学影像医生从未拿起过手术刀,却决定着手术刀的方向;不直接参与患者的治疗,却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姚红霞日日与影像片子为伴,凭借着练就的一双慧眼,于毫厘之间找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元凶”,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