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技艺与精神

——钧瓷泰斗晋佩章的钧艺传承

晋佩章先生 吕超峰 摄

晋晓瞳 钧瓷作品《太平尊》

晋佩章钧瓷作品《菊花洗》

□本报记者 王增阳

非遗传承,守正出新。盛夏时节,在晋佩章钧瓷艺术馆建馆十周年之际,一场师徒作品联展和钧瓷非遗传承成果影像展在禹州神垕镇晋家钧窑开展。此时距离钧瓷泰斗晋佩章先生逝世已有10多年的时间,但漫步展厅,看着晋佩章和他的徒弟李欣营、晋晓瞳、李建峰、丁建中等人风格各异、釉彩万千的钧瓷作品,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在钧瓷界,晋佩章极有名望。他是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河南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誉为“钧瓷泰斗”。1962年,晋佩章从部队转业,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钧艺探索之路。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创作出《方尊》《凤尾尊》《太平尊》《葵花尊》《象头尊》等多款传世作品,出版了多部钧瓷研究著作。在漫长的钧瓷研究生涯中,晋佩章先后撰写了《钧瓷史话》《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瓷探源》《话说钧瓷》等著作,改变了钧瓷界理论匮乏的现状,系统记录了钧瓷的历史、文化、现状,成为钧瓷研究著作的里程碑,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晋佩章之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的眼中,父亲的钧瓷艺术之路,饱含着对钧瓷深沉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父亲创作的钧瓷造型,不但法度自然、庄重典雅,而且能与钧瓷釉色的万千变化相辉相映,作品形态中不经意间总会流露出儒家的人文情怀。他不仅能够学习传统、坚守传统,还能够在传统中融入新的文化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人向来不保守。向来被视为不传之秘的钧釉秘方,在他手中得以保存,并在业内流传下来。即便是炉火中难得的窑变珍宝,他也不吝赠予,留下一句‘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归’的禅语,令人肃然起敬。”晋晓瞳说,父亲晋佩章一生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不求富贵闻达,甘心俯首耕耘,对钧瓷倾尽了半生的心血。

“在父亲传承钧艺、教授徒弟的年代,还没有‘非遗’的概念,但现在看来,他那时候做的工作,就是在通过创作作品、教授徒弟、著书立说等各种形式,传承发展着‘钧瓷烧制技艺’这项传承了1000多年的悠久文化遗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父亲尽其所能,推动着钧瓷艺术的发展。”晋晓瞳说,父亲对同行、后辈们都毫无保留,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交给想学、愿意学的人,并打破门户之见,悉心授徒,就连很多钧瓷艺人视如珍宝的独有钧瓷釉料配方、烧制技术都传授给别人。

在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神州钧窑艺术总监李欣营的印象中,老师晋佩章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精神丰碑。晋佩章是钧瓷界为数不多的专家型人才,理论造诣深厚,钧艺著作丰厚,钧瓷作品庄重典雅。晋佩章的理论与作品是经典的、传世的,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充满韵味。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东升钧窑艺术总监李建峰最钦佩的,是老师晋佩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处世之道。“晋佩章先生对钧瓷烧制技艺执着探索,对钧瓷理论深入挖掘,对求教者不遗余力地悉心指导。这些都实实在在影响着很多人,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李建峰说。

作为曾长时间跟随晋佩章学习的弟子之一,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丁建中认为,老师晋佩章在不懈学习、实践探索、创制新品、勤于著述、带徒传艺等方面值得学习。“晋佩章先生勤奋好学,对中国古陶瓷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陶瓷科学技术都详尽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他在结合自己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从玉器、青铜器上找创作灵感,也从其他瓷种上借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无论从胎质、器型、釉色、工艺、神韵等各方面看,都具有独有的风格,大气简约,庄重典雅。他还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或写成论文发表,或著述成书,以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播,对弘扬传播钧窑文化,让外界了解钧瓷、认识钧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晋佩章先生一生大度热情,不遗余力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尤其是对后学关爱有加,弟子众多。”丁建中说。

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晋晓瞳对父亲晋佩章的钧艺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站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我不能一直享受父亲留下的红利,要为父亲增光添彩。”晋晓瞳说。熟悉晋晓瞳的人知道,他没有沿袭父亲惯用的煤烧钧瓷,在业内率先恢复采用柴窑烧制工艺并将其作为钧瓷作品特定的烧造方法。他烧制的钧瓷以传统器型为主,釉质浑厚透亮,窑变自然天成,釉色深沉内敛,红中透紫,紫中泛青,五彩渗化,晶莹剔透,温润滑腻。

“保持传统、开拓创新。”这是晋晓瞳坚持的钧瓷发展道路,坚持柴烧、坚持传统工艺、坚持手工制坯,但晋晓瞳的艺术思维并不僵化,反而充满了思辨精神。“以窑变为文化基准,牢牢把握‘窑变艺术是钧瓷艺术之魂’的根本原则,不断尝试新的烧制方法、新的器型和釉色,对钧瓷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在晋晓瞳看来,钧瓷未来发展,要使器物的形状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质相吻合,使器物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

“从父亲的身上,我深刻认识到,文化是钧瓷艺术的灵魂。在钧瓷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是钧瓷绵延不断的血脉。而从根本上来说,钧瓷的产生和发展,本来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钧瓷艺术只有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做大基础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高端作品,让钧瓷市场形成不同区间,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晋晓瞳说。

晋晓瞳认为,服务产生价值。钧瓷产业的不同参与者要明白是为谁服务的,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钧瓷产业的推广和销售要形成价格梯度,建立相对完善的价格标准,让不同层次的钧瓷企业有合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加大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缓解钧瓷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不要害怕现代工艺改变钧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才是钧瓷发展的根本路径。钧瓷是在当时的经济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现代环境中,钧瓷的发展需要现代工艺和手工技艺相结合,也需要现代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晋晓瞳说。

时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灵感,也对艺术创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钧瓷艺术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的文化需求,找准服务方向,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把钧瓷产业的根基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延伸,打造更加个性化、高端化、小众化的作品。“钧瓷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现代钧瓷艺人要做得更好。钧瓷艺人不能故步自封,要有新的发展眼光和新的认知。”晋晓瞳说,现代钧瓷艺人在如今的宽松环境中,更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在精神上解放自己,要有质的飞跃。

钧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探索,也离不开像晋佩章这样执着钧艺、言传身教的前辈们的默默付出。令人欣喜的是,更多钧瓷创作者沿着前人的脚印不断开拓,为钧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不断挖掘钧瓷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这正是钧瓷艺术这门传承千年的艺术门类继续发展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