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奋斗青春挥洒汗水 梨园新蕊竞绽芳菲

□段建伟 王文亭

激情飞扬,戏韵飘香。6月22日,历时5天的许昌市第七届中青年戏剧演员大赛暨第四届戏曲专业演奏员器乐比赛圆满落下帷幕。6月18日至22日,大赛决赛期间,5天中共9场演出和1场颁奖会,剧种多样、行当齐全、文唱武打,传统戏、新编戏和现代戏同台献艺;二胡、竹笛、古筝、琵琶、大锣,种类齐全,精彩纷呈,参赛选手神采奕奕,个个亮出绝活,表演大放异彩,彰显了我市新生代戏剧演员、演奏员的蓬勃力量。

许昌作为我省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戏曲之乡,自古就有写戏、排戏、演戏、看戏的深厚文化传统。近年来,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精神,持续不断举办中青年戏剧演员和戏曲专业演奏员器乐大赛,不断加大对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大赛,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展现出了许昌戏剧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

守正出新 大赛规模空前

作为我市艺术活动品牌的许昌市中青年戏剧演员和戏曲专业演奏员器乐大赛,已成为我市发现、培养、推介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呈现诸多亮点。首先,扩大规模,放宽参赛选手年龄,选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55岁,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其次,聘请3名省级专家评委,评委层次更高,评审更加客观公正,以赛促学效果更加明显;最后,大赛全程网上直播,扩大受众面,既是一场重大赛事活动,又是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的一场文化盛宴,通过以赛促学、以赛推人、以赛兴文,推动我市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届大赛报名覆盖面更广,剧目更丰富,行当更齐全。大赛共有来自全市豫剧、曲剧、越调3个地方剧种的10个专业表演团体共110名选手报名,参赛剧(曲)目110个;其中演员75人,演奏员35人,演员行当、乐器门类齐全。经过激烈角逐,大赛最终评选出表演一等奖30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10名,器乐演奏一等奖12名、二等奖19名、三等奖4名。

此次大赛是一次青年戏曲人才大比武、大检阅、大展示的梨园盛会。丰富多彩的参赛剧目,流派纷呈的参赛选手,光彩夺目的演出效果,彰显出许昌良好的戏曲氛围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厚积薄发 大赛精彩纷呈

戏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青年是艺术创作的主力军,是艺术发展繁荣的根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坚持举办戏剧大赛、小戏小品大赛、青年演员大赛、器乐演奏员大赛、业务大考评、岗位大练兵等活动,大力培养戏剧人才,有效缓解了我市戏曲界创作队伍断档、戏曲演员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

可喜的是,此次大赛参赛演员的整体实力、临场发挥水平、舞台呈现能力都有了极大提升,表演各具特色,演员显得更加成熟、自信、沉稳。

文戏演员的表演,手、眼、身、法、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演员演唱流利、舒畅,优美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大大丰富了戏曲唱腔艺术。武戏演员的一招一式均展示出扎实的基本功,令人叫绝的开打和挥洒自如的表演,技惊四座,赢得满堂喝彩。武打过程中,无论是刀、枪、剑的表演,还是锏、枪的出手,翻跟头的“三险四绝”,从两张桌子高度翻下的绝技展现等,均表现出色,令观众惊呼连连,掌声不断。

此次大赛中,一批来自县(市、区)的优秀演员、演奏员崭露头角、斩获大奖。来自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与许昌工商管理学校联合培训的10名委培生参加了此次大赛。他们平均年龄不足15岁,却有7人斩获二等奖,彰显出全市戏剧表演人才队伍进入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全程直播 共享戏曲盛宴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伴随着娱乐形式更加多元,以剧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戏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突破,是当代文化文艺工作者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为破解戏曲传承传播难题,扩大戏曲传承传播受众面,培育戏曲观众群体,我市创新思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邀请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精彩中原》栏目、许昌文化云平台对大赛进行全程直播。据统计,本次大赛线上点击量42.19万人次,观众参与热情高涨,在线点赞评论2.28万人次,关注度和戏迷参与度创下历史新高。

戏剧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于传播。只有在有效的传播中,才能展示戏剧魅力,扩大观众群体。既培养演员,又培育观众,戏剧才能安身立命,行稳至远。此次大赛通过“百姓文化云”现场直播,将戏曲艺术的精彩纷呈、流派艺术的独特风采、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以及当下中青年演员、演奏员的实力风貌,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使大家感受到戏曲艺术的迷人魅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功和社会效应。

青春挥洒汗水地,梨园新蕊竞芳菲。许昌市第七届中青年戏剧演员大赛暨第四届戏曲专业演奏员器乐比赛达到了“推新人、出新戏、促发展、振兴许昌戏剧”的预期效果。全市戏剧工作者将继续肩负使命,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戏曲文化,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