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一名患者因基底动脉栓塞被送到许昌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进行救治,入院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患者病情危重,抢救迫在眉睫。
许昌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负责人、神经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田伟争分夺秒对患者进行抢救,把堵塞的血管开通后,手术台上的患者慢慢睁开了眼睛。
看着清醒过来的患者,田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过多久,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病情逐渐缓解,康复出院。
争分夺秒,守护大脑。虽然这样的急诊抢救对于田伟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他每次依然感到十分激动,因为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了。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当初从医的初心。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主要是降血压、扩张血管等,对于脑卒中这种发病急、危害大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在读研究生期间,田伟将脑血管病作为研究方向,试图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他逐渐将目光投到了脑血管介入治疗上。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田伟来到了许昌市人民医院。虽然脑血管介入治疗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但他始终认为,脑血管介入治疗是解决脑血管急危重症的“利器”,并一直从事相关学习和研究。
2015年,田伟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进修学习结束,他较早地在我市采用了脑内取血栓术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新技术的不断采用,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比如,基底动脉栓塞在以前是不治之症,现在很多患者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这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付出再多都觉得特别值。”田伟对记者说。
脑卒中的抢救时机稍纵即逝,救治成功的关键就是“快”。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开通血管,才能尽可能多地保住濒临死亡的脑细胞,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无论何时,只要有患者需要抢救,田伟都会立即赶往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及时投入抢救工作。
如今,田伟平均每天要做三四台手术。有一次,他从9时进入介入导管室做手术,一直忙到23时。为尽量避免辐射,他要穿着20多公斤重的铅衣。尽管如此,为了方便手术操作,身体有些部位仍然会裸露在外,并不能完全防止辐射。
就是这样,田伟经常穿着20多公斤重的铅衣做着“绣花般”的手术,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做手术的过程中完全不知道累,所有注意力都在手术上。当同事帮我擦掉额头上的汗时,会意识到浑身上下全是汗。”田伟对记者说,“做完手术后,真的是筋疲力尽,手术服都能拧出水来。”
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田伟非常享受,忙碌而充实,辛苦而快乐。更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事情是在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