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画框加箭头,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公交车站加栅栏,规范市民排队等车;农贸市场倾斜的U型槽,市民买菜时一目了然;路口遮阳篷,让市民等红灯时能心平气和……行走在宿迁城区各处,这样的暖心细节随处可见,随意摄取一个场景,都会让人感受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劲脉动。
宿迁市在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便以2017年度测评第一、三年测评总分第一、五届以来测评总分最高的傲人成绩,一举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走近这位创文“标兵”,记者发现,宿迁市通过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细节打造,不仅丰富了文明城市的色彩与内涵,而且走出了一条“人民满意,人人参与”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路。
文明公约 涵养城市新气质
回顾宿迁创文历程,《宿迁文明20条》的出炉,是一个里程碑。
“吃饭不吧唧嘴”“公共场合不抠鼻子”“不过分劝酒”……2015年6月,作为宿迁人自己的“文明公约”,《宿迁文明20条》面向社会公布,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引导、涵养城市文明。
“这些准则通俗易懂,并且很有针对性。”提起《宿迁文明20条》,今年54岁的市民徐守忠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他告诉记者,曾经乘客的素质普遍不高,通过《宿迁文明20条》中的“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现在即使在出行高峰时段,市民也会争先恐后地给有需要的人让座。
《宿迁文明20条》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公约”,最大的特点是来自宿迁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和期盼。据了解,经过前期的酝酿策划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宿迁广大市民通过网络跟帖、电子邮件、微信留言等方式,反馈各类意见和建议达两万多条。最终,宿迁市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20条意见。
2018年6月4日,《宿迁文明20条》颁布3周年,这一天,宿迁市文明办推出《宿迁文明20条》2.0版。2.0版对原20条中的9条予以保留,2条进行修改完善,同时新增加9条,其中最亮眼的是“朋友圈不拉票、不刷屏”“亲朋聚会时不玩手机,不冷落他人”“车让人,人快走”,它们切中的都是当下的社会热点。
“不同于一些口号式的文明守则或规范,《宿迁文明20条》的新旧版本,都是从高度生活化的细节入手,来界定公共生活中何为文明。比如,接听长辈电话待对方先挂机等。好处就是便于老百姓去记忆和践行,不至于凌空蹈虚。”宿迁市委宣传部创建管理处工作人员孔维元介绍道。
在宿迁的大街小巷、在忙碌的服务窗口、在疾驰的公交车上,《宿迁文明20条》随处可见。5年来,这些形成于民间大众的20条文明公约,通过持续地宣传推广和深入推行,潜移默化渗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习惯遵守,也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宿城区马陵小区居民许红霞说:“政府花了很多钱,把我们家门口的马陵河从一条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河。谁往河里丢垃圾,我第一个站出来制止!”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自觉,也是一座城市全体市民的自信。如今,在《宿迁文明20条》的引领下,不断汇聚的点滴文明,激起了更多文明之举,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的接力循环、连锁反应,让文明习惯成为社会常态。
文明交通 擦亮城市新名片
交通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的外在反映。“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文明交通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切入点、着力点,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现在文明交通已成为宿迁城市形象的名片。”宿迁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建岚说道。
记者在宿迁城区多个路口看到: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自觉加快脚步通过,有些年纪大的市民也都小跑着过马路,形成“车等人,人快过”的和谐场景。
“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根本原因在于交通参与者的规矩意识淡薄、交通习惯弊陋。”李建岚介绍,要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养,就必须在守规矩上下硬功夫。
据介绍,近年来,宿迁市从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入手,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让不闯红灯、礼让斑马线成为当地市民的习惯,整座城市也因为文明交通而变得温暖。
“对于闯红灯的行为,我们坚持‘首违必罚、上限处罚’,不仅在路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曝光违法人的照片,而且通过后台大数据比对,对闯红灯的行人一律处罚20元、非机动车处罚50元。2015年,宿迁市区常住的户籍人口为50万人,我们处罚了30万人次,也就是说有一大半人都接到了我们的处罚通知。”李建岚表示,“让交通法规硬起来,把宿迁规矩立起来,让违法者经济上‘心疼’、面子上‘难堪’,这些乍看好像不近人情的措施,坚持下来确实成效显著。2016年,市区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8%,公交、出租车斑马线礼让率达99%,私家车礼让率达90.6%。”
除了在执法中严管重罚外,制度硬招儿也成为该市文明交通建设的另一特色。据悉,宿迁将文明交通纳入诚信体系,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被处罚后,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并与个人信贷、就业等相关联。不仅如此,对于文明交通失信公职人员,一律抄告所在单位、一律公开曝光、一律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在推进文明交通行动中,宿迁有“硬”的举措,也有“软”的温情。记者注意到,宿迁市区不少路口的红绿灯等候区架设有遮阳棚,为等候的行人送去一片阴凉;过街斑马线前喷涂有“礼让行人”字样,提醒着过往车辆;各公交站台设置排队护栏,其出口与公交车前后门相对,不仅消除市民一窝蜂往车上挤的“乱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有序排队。
“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就是立规矩、树规范,让整座城市都行动起来,让全体市民都成为文明的使者。”宿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民警吴庆虎表示,当市民把自觉遵守交规养成习惯,文明交通自然而然成了宿迁重要的城市名片。
文明之光 照亮城市新生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又是脚踏实地的民生工程。
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宿迁的基础条件滞后、历史欠账较多。为了让城市更加整洁靓丽,该市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找“短板”、挖“死角”,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的硬件支撑,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为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乱停车问题,2018年12月底,宿迁市对市区主次干道区域的公共停车泊位实施差别化收费,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机动车合理分流,提高停车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城市交通安全畅通。
“车辆停到车位后,我会用手持系统打出单子,放到车辆前雨刮器下。如果停车在半小时以内,就可免费,超过半小时才需交费。”负责市区黄河路南段泊车位收费的段林玲告诉记者,“以前在路边找个空闲的车位很难,现在市民停车方便多了,因为大多车辆都会在半小时内驶离,大大提升了车位的使用效率。”
为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在宿迁,一个小小的厕所也满载着该市创文为民惠民的理念。在该市着力打造的第三代公厕“街坊工舍”记者看到,这里除了具备以往公厕的传统功能外,还配有擦鞋机、充电机、自动售卖机、ATM机、饮水机、阅览室、母婴室以及免费Wi-Fi等设施和功能室,在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多功能便民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展示宿迁城市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
为了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该市不仅注重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注重在小区、菜场等“可感”的民生实事上下功夫,强力推进幸福家园、“五整治五提升”等系列工程,努力让老百姓“得实惠、可感受、更满意”。近三年来,该市先后改造老旧小区293个、背街小巷191条,新建二类以上公厕578座,新建改建港湾式公交站台420个,新增新能源公交车412辆,新建改造停车场24个、标准化菜场17个、特色餐饮街区6个,完善提升6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市民对创文工作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人因文明而变,城因文明而美。当城市梦与个体梦融为一体,在“文明梦”的追逐路上,宿迁的收获,丰盛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