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要到井冈山培训时,我知道自己会见到向往已久的毛竹。
初识竹子,源于《红楼梦》。林黛玉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里,潇湘馆里有湘妃竹,林黛玉的别名是潇湘妃子。因为喜爱林黛玉,我记住了娥皇和女英,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只是,我终究不是林黛玉,既没有她的才情又没有她对贾宝玉的痴情。与之相似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我变得越来越感性,总会被一些平凡的小事感动得流泪。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一路听着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井冈翠竹》,我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培训的日子里,不但让我见到了竹子,还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竹子。
井冈山的毛竹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这里的竹子直冲云霄,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尽头。走近看,有的修长挺拔,有的虽没长成,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里的竹子是那样绿。这种绿不同于其他任何的绿,绿得那样明净、那样深邃、那样富有生命力。夏雨初歇,雨后的竹林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放眼望去,清新的翠绿充溢视野。这翠绿偷偷地从竹叶和竹竿中溜出,好像随时都可能从叶尖上滴落下来。这种绿慢慢浸润着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空气又将这种绿浸润到人们的心里,连心情也变得像“绿一般的平静”。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袁鹰为什么会写出《井冈翠竹》。
井冈山的毛竹有傲然的生命力。这里的竹子挺拔向上,迎着阳光雨露,一个劲儿地勃勃生长。竹笋破土时,哪怕十斤、百斤的顽石压顶,也要顶翻石头,挺身而出。这里的竹子群生群长,患难与共,永不孤独。它们高可摸天,低可触岩,绝不低首的傲然姿态,让我读到了豁达与激情。它们豪迈而不畏缩,坚韧而不蛮倔,笔直向上而不旁逸斜出,如那襟怀坦荡的人生。它们苍翠欲滴,不染微瑕,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纯粹。它们只争朝夕、直插云天的生长气势,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奋斗。
井冈山毛竹有虚怀若谷的高洁。松、竹、梅被人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有“花中四君子”之美誉。人们之所以礼赞竹,是仰慕它的品格。魂归井冈的红军老战士曾志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竹子象征着坚贞不渝,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在井冈山流传着烈士李才莲与池煜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李才莲和池煜华的爱情有点儿特别,因为池煜华是李才莲的童养媳。面对青梅竹马的丈夫,直到成年后的新婚之夜,池煜华才知道了对方的共产党员身份。1929年农历大年初二,李才莲和池煜华新婚的第三天,李才莲就上了前线。丈夫走后,池煜华像丈夫嘱托的那样,在守好家、多识字的同时,多为红军做事,等着丈夫凯旋。1933年,池煜华得知李才莲在七里坪,思夫心切的她与人搭伴步行了五六天终于来到了七里坪。在这里,她还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池煜华像所有的妻子一样,希望和丈夫在一起不再分离,而李才莲委婉地劝她:“带着家属干革命不方便,你还是回老家干支前工作好。”临行前,李才莲送给池煜华一面镜子,说:“战争时期,消息不是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在夫妻分离后的岁月里,别人告诉池煜华李才莲死了,可她始终不相信。新中国成立后,池煜华带着这面镜子,踏遍赣南的山山水水,寻找自己的丈夫。她坚信,李才莲会回来的。1983年,民政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在1935年牺牲,池煜华收到了一张烈士证,可她依然在等着李才莲。每天起床,池煜华都要先在门口张望一下,站几分钟,然后慢慢转身,洗脸,摸索出李才莲留给自己的镜子细细梳头……2005年,95岁的池煜华老人走完了人生旅程,把凄美的爱情绝唱留在了人间。
井冈山的毛竹还有竹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战争年代,竹林做过红军的战场,竹笋当过红军露营野炊的菜肴,竹筒盛过红军的盐巴,竹板做过朱德和军民挑粮的扁担,竹片点燃过红军的火把,竹梢挂过红军的战旗。建设时期,井冈山人民充分利用毛竹资源发展经济,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在井冈山下的步行街,一家家竹器店里,轻舟似的提篮、圆塔样的蒸笼、精巧结实的竹椅、平整光滑的竹席……让人目不暇接。
井冈毛竹有一种特别的美,有一种无以言说的超凡脱俗的神韵,它不但有美的风姿,而且有美的心灵,让人敬畏和仰慕,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努力,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