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许昌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伟红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提到肝炎,很多人想到的是会不会传染,甚至谈“肝”色变。其实,不是所有的肝炎都会传染。
“‘肝炎家族’成员很多,其中能传染的仅仅是病毒性肝炎。在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中,真正能通过吃饭等途径传染的,只占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李伟红对记者说,“了解肝炎之后,就不会谈‘肝’色变了。”
肝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疾病,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丁型肝炎(丁肝)、戊型肝炎(戊肝),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炎有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非病毒性肝炎是不具有传染性的。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也不相同。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和性传播。“预防病毒性肝炎,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及时注射肝炎疫苗,如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李伟红建议。
甲肝和戊肝症状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多为急性发作,传染性强,一定要隔离治疗。但是,甲肝和戊肝属于自限性疾病,成年人一般对其有抗体,只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休息,4周左右即可自愈,且不会再发作,治好后也不会传染。
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和性传播,不洁输血、拔牙、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器官移植、性生活(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产妇分娩等造成血液暴露都有可能造成传染。然而,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等一般不会传染。乙肝和丙肝往往是慢性感染,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丁肝属于伴发肝炎,没有患乙肝是不会患丁肝的。
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酒精肝、脂肪肝患病人数逐渐上升,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饮酒过量、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是诱发酒精肝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药物性肝炎也非常多见,这与人们不规范用药、滥用药物等有很大关系。
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很伤肝脏
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肝脏对日常新陈代谢意义重大。如果肝脏功能出了问题,会影响人们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
睡眠不足。在睡眠过程中,人体的肝脏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经常熬夜既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又会影响肝脏在夜间的自我修复,引起肝病。李伟红建议,“晚睡族”应尽量调整作息时间,最好23时前入睡,保证每晚睡7到8个小时,以便让肝脏有效排毒,保证全身健康。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会降低肝脏净化血液的能力,导致体内毒素增加,诱发肝脏损伤及多种疾病。酗酒还容易导致肝脏中毒,诱发肝炎,长期过量饮酒则容易导致肝硬化。因此,饮酒一定要适量。一般来说,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不要超过40克,女性不要超过20克。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既损害胃肠道健康,又容易造成体内自由基大大增加。肝脏的关键作用是帮助人体对付自由基,排除毒素,净化血液。自由基越多,肝脏功能受损就越严重。生活中,要做到合理饮食,食物再好吃也不要多吃。
早上起床后不及时排尿。人体排毒可以通过排尿、排汗、排便进行。早上起床后尽快排尿,可以将累积一夜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避免毒素长期留在体内,导致肝脏“中毒”。
吃药太多。长期服用止痛药等药物,会加大肝脏解毒负担,导致肝脏损伤。不合理服用保健品也有可能导致肝脏损害。李伟红建议,为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伤,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服药时严格遵医嘱。
不吃早餐。吃早餐有助于中和胃酸和保护肝脏,减少胰腺炎、糖尿病、胆结石、便秘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规范治疗肝炎,遏制肝炎危害
治疗肝炎,重在持久、规范。坚持规范治疗,病情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引起肝癌的肝炎中,乙肝是最多的。在乙肝患者中,一半多患者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一部分患者需要口服药物,定期随访;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不超过10%。也就是说,最多有10%的乙肝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预防病情发展的关键是有效干预、规范治疗。
“治疗乙肝的方法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抗病毒药物最少要坚持2年。”李伟红告诉记者,治疗乙肝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而且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如果出现明显的肝硬化、肝腹水等情况,要依情况手术,并坚持服药。
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对乙肝治疗非常有利。很多人在感染乙肝病毒早期,或感染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因此,为了及早发现乙肝,可以每年进行一次或两次体检,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五项。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包括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两大类。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之一,脂肪肝、酒精肝等非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也逐年上升。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近日,记者对许昌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伟红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