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相较于山水画作,刘汉民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现在与警务宣传相关的稿件和报道写作中。作为襄城县公安宣传系统的一名老兵,刘汉民围绕本职工作,致力于促进人民对公安工作的关心、认可和支持。而在此之外,他也是一位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以众多风格独特的作品,展现着自己对于山水之景的美学体验。
仲夏时节,刘汉民趁着周末,带记者走访了几位襄城县书画家,对话之中,他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山水画创作和中国传统画作发展的一些想法。
在刘汉民看来,多年来坚持绘画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就一直学一直画。“我1988年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接触到美术专业。当时的美术专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平面美术、舞台美术等。当时学校中的老师,有很多在省里都很知名,比如刘万林老师。跟随着老师们,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刘汉民说,毕业之后,他就进入襄城县公安系统,从事宣传工作。
参加工作后,刘汉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没有放下绘画,主要专注于国画创作。山水、花鸟、人物,最初的刘汉民,并没有确定一个主攻方向,他开始了自我探索的道路。随着创作的深入,刘汉民渐渐意识到,自己最擅长和喜爱的,是山水画。“山水画展现着中国人文精神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画家穷尽笔墨技巧,勾勒着自己心中的山水意象。我在创作中,能从山水之间,获得更多共鸣。”刘汉民说。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着重借助景物来表达画家内心对大自然的感知,传达出画家的个人情绪。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刘汉民也渐渐有了困惑,遇到了瓶颈。“有一段时间,怎么画都没有感觉,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不满意。有时候觉得纸不行,有时候觉得笔不行,有时候觉得手不灵活,思考之后,发现其实还是思维的问题。没有思路,作画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流畅、顺遂,出来的作品也就难有韵味。”刘汉民说,他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2012年,刘汉民到北京参加更加专业的国画学习,从绘画创作理论和中国传统绘画知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
在更高层次的院校中,刘汉民学到了用笔、构图、用墨的合理化,山水画作中组成元素的部分和一体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创作中每动一笔都要思考,要让每一笔都能与整体画作和谐统一。在学习和实践中,我的创作思维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创作之时,更加随心所欲。”刘汉民说。
山水画创作来自画家对自然的描绘,但这种描绘不是机械再现,而应该是自然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不同的画家面对同样一个景象,可能会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组合和再造。
对山水画家来说,创作源于自然,也来自画家的内心感悟,创作山水画就是画家把从自然中感知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艺术。在刘汉民看来,传统中国山水画,在不同的时期体现着不同的特色。“山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遵从一定的创作技法和要求之外,它没有给创作者规定各种各样的规格,而是让不同的创作者自由发挥,找寻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刘汉民说,画家要把在大自然中获得的不同素材,与自身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绘画技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
笔墨当随时代。一幅画作,不仅具有观赏性,也可以反映时代,服务于生活。刘汉民说,在山水画创作中,他不仅是要展现一种具体的创作技法或者是某一特定的景色,而且希望借助画作传达真、善、美。“我创作的一幅画作叫《情系深山》。画作的主体部分遵从传统山水画的布局,而在主题部分,我画了一座桥梁,桥梁之上,是一名民警和一个背柴的老农在对话。这样的画作,来源于传统山水,又反映着时代特色。”刘汉民说,这样的作品将警务工作与山水画相结合,极具时代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的历史极为悠久,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山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画家内在感悟的直观体现,在创作时可以把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山水画内涵相结合。山水画可以成为展现这个时代的一个载体,更具生命力。”刘汉民说。
“扎根传统,面向时代,反映生活,寻找新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山水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与这个时代相结合,能够有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刘汉民说,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创新,他会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墨,衍生出更多能描绘当代山水的新鲜感、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