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手工艺行业,一个人从入行伊始,到成为一代大家,大概需要走过学、徒、工、匠、师这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都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才能够成为一代名匠,如刘传、顾景舟等。
初学时,跟在师傅身后做一些杂事,做事要有眼色,看得出哪些是需要自己干的,哪些是需要在师傅指导下干的。人勤快,心眼儿活泛一些,会从师傅身上学到一些技艺。木讷无天赋的就只能转行或做个杂工,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只会干杂工。
徒弟是师傅的家人,“师徒如父子”不是说说就算了的。旧时代的师徒契约上真的写有“徒弟犯错打死无论”。师傅教徒极严格,做学徒无收入。
做学徒三年,再给师傅效劳三年,徒弟就可以出师了。如果师傅在六年时间里,教不出一个可以独立谋生的徒弟,这个师傅在他从事的行业里名声就臭了,是要落骂名的。
一个徒弟代表师傅自己的未来,好的徒弟,可以帮师傅执掌身后事。中国的手艺人最看重师承关系,有传承的手艺人,都是可以学到一些真本事的。只要是正常出师的徒弟,基本上都可以靠手艺稳定生活下去。此辈众多,是为工人。
通常,我们把工匠连称,实质上因做工出色,在某个行当有技术有声誉的人,才被称为匠人。一般行当的匠人会和同行业的师傅们结成同业行会。
当一个匠人手艺出色,收入极有前景,会有人追捧,就会有人求上门,要求学艺。这时才可以称为师,或者有资格被人叫师傅。为师卓越,像醴陵吴寿祺、石湾刘传与宜兴顾景舟一样,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被称为“一代名匠”。
更进一步的就是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乃至和岭南的高剑父、林风眠一般,由一个半路入行画瓷的手艺人,成长为一代绘画大家,可谓瓷界传奇。
这五个阶段里,学、徒、工、匠阶段,皆是积累学习时期,由于才思局限,许多手艺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跨入下一个阶段。
所以,在学、徒、工、匠这四个阶段里的手艺人,多是以追随前人的脚步为生,大量手工劳动为仿古,在仿古基础上的一些创新,是这些手艺人进步的基础。这些在现代名家的经历中,是很常见的。
笔者学徒期间,曾经以“龙鳞堂”款识展示自己的作品。作品为人认可,是因为器物、釉色、款识都像古物,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在这四个阶段里卖弄自己的名款,只能是自娱自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天下无名辈,谁人认识尔。
对于手工艺从业者,要想立足,活儿就要好,才会有人雇用。有人雇用时,靠手艺换饭没有问题。名气不足时,靠名气换饭,会饿死你。钧瓷行业的卢广东老艺人用手艺养活不了自己,就有过讨饭的经历。所以,在不为社会大众赏识,成为一代名匠、一代名师之前的手艺人,很少看到他们的作品款识流传下来。
明代以前能够青史留名的很少,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明代以后则有子冈玉和何观音(明代德化何朝宗先生的观音像)影响极大。在当代,人们叫得出名号的也就是北京潘秉衡、东阳楼水明、天津泥人张、石湾刘传、宜兴顾景舟等寥寥数人。能够像齐白石一样,由木匠成为一代大家的,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般因素齐聚一堂。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旧经济的社会伦理秩序,由工厂指定的师徒关系出现。学校基本技能教育和工厂内领导指定的以师带徒成为技术传递的主要方式。师徒如父子的传统,成为历史。手工艺人之间的技艺传承出现新的形式。
对于师傅来说,“我不是你爹娘,教你,你不好好学,我也没办法”。有的师傅教也教,不全教,留一手很正常。对于徒弟来说,“跟你学,不赚钱。不是爹娘逼着,谁愿意学,一点儿手艺,学不学,无所谓”。如此矛盾,导致国内整体技能教育失衡,才有目前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和全国各个行业技能大培训活动的开展。
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我们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是为了夯实中国经济飞跃的基础。这样的举措,深入人心。
(作者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