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视野

初入中学,初一新生容易遇到“陡坡效应”——

未雨绸缪 主动适应新生活

本报记者 松召峰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让家长担心的就是能否适应的问题。因为,初入中学,初一新生要面对的不仅是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还有学习课目的骤增、难度的提高,这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纾解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一不努力,初二、初三拉开差距。”很多初中老师表示,中招考试的竞争,从初一就已经开始。那么,该如何利用开学前的暑假时间未雨绸缪,帮助学生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呢?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转型期”带来新压力

进入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转型期”,学习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也让不少初一新生饱受困扰,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黑暗期”。

现在就读于市区某中学的“准初三”学生张艺涵依然记得刚入初中时的慌乱。“小学时我在班里也算优秀学生了,但到了初中突然感觉啥也不会了,跟上老师讲课进度都很吃力,特别有挫败感。”张艺涵说,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调整下,她用了大概两个月找到了学习节奏,才重新让学习生活步入正轨。

张艺涵的经历并非孤例,这种情况在众多初入中学的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出现这种问题呢?市十二中副校长陈一认为,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小学侧重于学生的素质和特长培养,取消了升学考试;而初中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知识难度明显提高,而且升学的压力骤然出现,从初一开始就时时和中考“挂钩”。在这样的变化中,很多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心理都难以适应,有的一下子失去了自信,产生了逃避、厌学的情绪。

陈一分析,初中和小学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点容量变大,学习的难度成倍提高;二是上课节奏变快,从几节课讲一个知识点到一节课讲几个知识点,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三是初中学科的关联性增强,知识内容很多从具象转变为抽象,对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小学已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初一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等课程,初二、初三还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 同时,由于初中课程增多,难度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针对这些变化,陈一认为,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个重要的“转型期”,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要有更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此外,初中在学习负担上也增加了许多。对于这些学习上的“突变”,初一新生如果不能及时自我调整,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改变相应的学习方法,就会出现学习上的落伍。

提前做好学习上的准备

“其实,不要把初一想成洪水猛兽,打好‘提前战’,做一些有关课程、学习方法上的准备工作,就能帮助初一新生实现顺利过渡。”许昌实验中学的刘小娜老师说。

刘小娜建议初一新生做好预习和规划,利用暑假时间,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在脑海中对知识结构、兴趣点和难点作一下梳理,以便快速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初一新生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建立错题集、总结解题模板等。此外,课目的增加,也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在每一门功课的预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学会在学习每一个章节后总结知识点,另外做一些配套练习题,便于更好地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中学较小学来说,学习的课目增多、内容庞杂、难度提高,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刘小娜建议,在这个暑假,准初中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看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提前列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和身体的健康都须重视

孩子在小学学习挺优秀,但到了初中,不但学习跟不上了,性情也变得让家长感到陌生。“小学到初中,转变太‘陡’,孩子从小小少年转变成青少年,加上课业压力骤增,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市区一家连锁教育机构的卢老师说,“部分孩子会走向极端,要么是彻底封闭自我,要么是彻底‘管不住了’。”她认为,说初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危险期”一点儿也不为过,家长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初中三年,在知识上环环相扣,学生如果初一的基础打得不牢,到了初二、初三就会感觉很吃力。卢老师建议,准初中生应该从这个暑假开始对自己的学业有个长远的规划。家长也要跟着孩子“升级”,对出现“症状”的孩子,家长要冷静,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孩子的成长总会有烦恼和阵痛,不管怎样都要接纳孩子,尊重孩子渴望平等的要求。

对于心理健康,陈一老师还建议,在这个过渡的假期,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成年人去看待,要让他们学会自理、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家长要从“全包”改为“放手”,从“命令”转为“商量”,从“要求”变为“建议”,善于利用孩子的“成人情结”,给他们展示、露脸、“主事”的机会。陈一说:“家长要充分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并让孩子以成人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去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孩子快速融入新的学校、新的集体、新的生活。”

同时,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家长不可忽视越来越重要的中招体育考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家长一定要及早重视孩子体育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不要等到初三再做准备——在体育锻炼上,“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很难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