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癌症,一个令人闻之生畏的词语。怎么样才能救癌症患者于危难之中,点亮他们的生命之光,是许昌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血液内科主任王晓辉从医20余年来潜心研究的问题。
亲切中透露着睿智,儒雅中带着坚毅,戴着一副眼镜的王晓辉极具亲和力,给人以独特的可信赖感。
与几年前相比,王晓辉的白头发明显增多。“累。除了累,还是累。”8月25日,谈起从医以来的最大感受时,王晓辉苦笑道,“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没了,时间几乎都花在了临床工作和学习上。”虽然如此,但他乐在其中,因为他在做着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采访中,记者逐渐明白了王晓辉“虽累犹乐”的原因。
“我是1999年8月4日踏上工作岗位的。”对于正式成为一名医生的日子,王晓辉记忆犹新。细心、耐心的他认为自己适合当一名内科医生,也对内科非常感兴趣。
最终,王晓辉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内科医生,而从事肿瘤专业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当初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他并不是特别情愿。
“那时候,大多数到医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方法非常有限,除了手术之外,就是放疗和化疗。”王晓辉说,“可以说,那时的肿瘤专业医生更多的是无奈,看到很多生离死别,时间久了,会感到非常压抑。”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王晓辉非常清楚,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以新的方法为患者增强治疗效果。因此,他开始了在肿瘤专业的努力探索。
靶向治疗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使用相应的治疗药物,使肿瘤细胞发生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属于精准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各种靶向治疗药物层出不穷。
2015年,王晓辉将靶向治疗广泛地应用于许昌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血液内科的临床,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免疫治疗旨在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自身免疫机能杀灭肿瘤细胞,是近些年来才被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方法。2018年,王晓辉较早地将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应用到该科的临床。
与传统免疫治疗不同,新型免疫治疗通过使用一种药物,将淋巴细胞表面物质PD-1和肿瘤细胞表面物质PD-L1之间的联系阻断,让淋巴细胞可以重新识别肿瘤细胞,从而将其杀灭。
在不断引进新的治疗方法的同时,王晓辉还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改善。2018年,该院较早地引进了具有调强放疗功能的直线加速器,可以根据肿瘤形态对患者进行精准放疗,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随着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我们根据肿瘤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规范化、综合化治疗,形成了‘快速准确诊断、精确定位、精确治疗’的诊疗模式,大大延长了患者生命,减轻了患者痛苦。”说到这里,王晓辉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2016年3月,王晓辉收治了一名80岁的肺癌患者。该患者胸腔双侧有大量积液。王晓辉采用靶向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ALK基因突变阳性。找到病因后,患者服用了相应的靶向药物。4年多过去了,患者目前情况依然很好。
2年前,一名70多岁的肺癌患者找到了王晓辉。经过基因检测,王晓辉发现患者不适合采用靶向治疗,便采用了免疫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目前,患者情况良好。
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这也是让王晓辉颇感欣慰的事情。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科室整体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些原来无法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现在可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付出再多也值得了。”王晓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