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小柿子大产业 富民强村新法宝

许昌市第33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一调研组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农民富裕,乡村繁荣;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集聚更多人气和财气。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是禹州市西部山区的偏远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村“两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因地制宜发展柿子产业,以小柿子带动大产业、实现大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0月26日至10月28日,许昌市第33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一调研组全体成员,深入刘门村蹲点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情况,梳理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刘门村基本情况

刘门村下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面积4.5平方公里,荒山面积3600余亩,退耕还林1307亩,集体流转土地900余亩。全村总人口356户1567人,党员40名,是典型的资源型乡村。20世纪90年代,村里有小煤矿100多个。随着国家煤炭行业政策调整,小煤矿被迫关闭,村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昔日的富裕村被冠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为摘掉穷帽子,刘门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陕西富平县引进尖柿种植技术,坚持发展柿子产业,走出了生态发展、产业转型的新路子,先后荣获“禹州市产业发展红旗村”“许昌市美丽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创业示范园”等称号。

主要做法

干部示范引领。刘门村柿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头雁带动、干部引领”这条主线。面对落后局面,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邀请专家对村里的土壤进行科学测评,结合柿树种植传统优势,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决定发展以柿树为主的林果经济。村干部率先行动,带头试种。2012年,时任村支部书记韩占领、村主任李海亮多方筹措资金158万元,承包荒地1230亩,经历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柿子品种,并积累了大量好的经验。

凝聚发展共识。2014年11月,村“两委”提出成立柿子种植加工实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走产业富民强村之路的设想,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2015年4月,刘门村注册成立了三阳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学习柿树种植技术,吸引劳动力返乡回流。2017年3月,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逐步摸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村民以土地、果树入股,真正实现了柿园变资产、柿农当股东、人人有“柿”业。同时,村“两委”及时启动柿树种植定期培训计划,每月定期举办交流会,提高村民柿树种植管理技能,现培训技术能手65人,高景超获得“林草乡土专家”称号,李景涛被附近村民称为“农民科研家”。

注重创新发展。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刘门村成立了果木病虫害防治中心、柿子酒研发中心、新品种研发中心,还把柿叶茶研发提上日程。2015年开始,村支部安排人员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寻找优质水果品种进行试种培育,建立了涵盖20多个种类、180多个品种的“百果园”,研发的几个柿子新品种单株效益可达千元。

拓宽销售渠道。为把小柿子变成金疙瘩,刘门村干部群众积极利用智慧销售模式,完善网上和商超销售渠道,借助益农信息社平台和刘门尖柿网站,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2019年10月22日、2020年10月24日,刘门村两次成功举办了“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旅游文化节暨农民丰收节,引来多家新闻媒体进行现场报道,上万群众实地参观柿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进行鲜柿采摘,多家企业现场签订销售订单,极大地提高了刘门柿子的影响力,也带动了柿子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初步融合。如今,刘门村柿子产品年年供不应求,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注重带贫脱贫。刘门村是2014年省定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村“两委”深刻认识到扶贫必须先扶志,既要把贫困群众当成脱贫攻坚的对象,又要把他们当成脱贫致富的主体,靠产业发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为此,村集体企业每年拿出30%的利润优先用于安排贫困户再就业,村支书李海亮将自己承包的50亩已成型的林地让给贫困户杨连朋经营,3年之内免收承包费,帮助杨连朋第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村里的柿子产业带动12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目前,刘门村拥有柿树4000多亩,涵盖尖柿、落花甜、黑柿、香柿、山柿等多个品种;拥有村集体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家;建立了专门的研发队伍,开办了专业销售公司,15个销售点涵盖郑州、许昌等多个城市;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培育、研发加工、市场推介为一体的柿子产业链条,刘门村柿饼成功入选河南省名特优新产品库,“柿柿杏隆”品牌柿饼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加工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刘门村800余亩柿子树已进入盛果期,1000余亩处于挂果期,若全部进入盛果期,产量将会大量增加,预计到2022年产量可突破100万公斤,2025年可达500万公斤。由于村集体企业资金不足,没有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消毒设备,没有包装车间,只能勉强满足现有柿子产量加工需求。    

灌溉能力亟待提升。柿树植株高大,叶片大而宽,蒸发量大,生长期内需要大量水分,如果遇到干旱年份,会造成落果或果实变小,柿子产量、品质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刘门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常年干旱,村内没有灌溉工程,柿子园基本是望天种、望天收。尤其是随着柿子种植面积的逐步增加,高坡地区的柿子园灌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柿子产业和乡村旅游尚未融合发展。2020年9月,刘门村被授予“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可目前村里仅有民宿1家,条件较差,还没有配套设施。在这种条件下,柿子的旅游带动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形不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意见和建议

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资金难题。刘门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可生产加工基础设施跟不上实际需求,后劲不足。建议充分利用政银企融资平台,由金融部门、农业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需求问题,定时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融资策略,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引水上山,破解灌溉难题。刘门村是云盖山煤矿二矿所在地,矿井排水量大,可利用山区优势修建蓄水池,把矿井水和雨季降水存储下来,用于灌溉使用。经过实地勘察估算,满足刘门村柿子产业园灌溉需要,至少要建设200立方米的蓄水池5个、铺设排水管2万余米,通过提灌泵引水上山。建议针对这一类优质企业,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先予以支持。

规划引领,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用好用活乡村旅游特色村名片,邀请旅游专家、学者实地指导,充分挖掘刘门村2000多年柿树种植的文化历史资源,厘清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将柿子种植基地、生产加工表演、柿子醋窖藏、千年柿王树,以及擂鼓石、刘秀床、醉酒石、观景台、天然溶洞等资源连点成线,统筹规划旅游线路。同时,通过坚持举办“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文化旅游节、短视频大赛、摄影大赛等,不断吸引人气,带动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丰富旅游业态。

阳光操作,打造温暖乡村。要不断探索集体经济企业财务阳光透明机制,建立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档案,定期邀请党员群众参与政务、财务管理,每月召开村组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现场公布各类财务收支情况,现场解答各类问题,并将财务支出情况张贴公布,接受全体村民监督,使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村级财务的“明白人”,让他们可以放心跟着村支部走、跟着集体公司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

指导老师:杨苗

第一执笔人:马晓伟

成员:屈红雨 吴强 李歌 胡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