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为进一步摸清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人才推动、服务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10月26日至10月28日,许昌市第33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二调研组全体成员,到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郭桥村、洼孙村进行蹲点调研,总结有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郭桥村、洼孙村基本情况
郭桥村位于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西北,辖郭庄、牛庙、黄庄、小重张、王霍庄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居民3217人,党员126人,村“两委”干部7人。该村土地面积4000余亩,其中基本农田2000余亩、一般耕地600余亩、流转土地1200余亩,先后荣获“许昌市四强村基础党组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烟叶生产先进村”“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
洼孙村位于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西北,辖洼孙、常庄、丁宋、水营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3260人,党员79人,村“两委”干部5人。该村土地面积5300余亩,其中基本农田4100余亩、流转土地2600余亩。
郭桥村、洼孙村返乡人才创业情况。从返乡人才创业项目来看,郭桥村返乡人才创业项目主要涉及蔬菜种植和鸡、牛养殖,洼孙村返乡人才创业项目主要涉及发制品和桑蚕养殖。从返乡人才年龄来看,返乡人才一般在30岁至50岁,年富力强,正值创业黄金期。从创业经历来看,一些人长年在外经商,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技术经验。从返乡人才身份来看,一些人为党员。
主要做法
培育“领头雁”,激发干事创业劲头。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郭桥村党支部书记吕绍生2007年任职以来,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跑项目、筹资金,成立了郭桥青年创业协会,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年投身创业的热情。该村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农村发展引领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涌现出一批专业养殖户,以鸡、鹅、牛、羊、冷水食用鱼为主;积极发展孔雀、鹌鹑、鸵鸟、观赏鱼特色养殖。
引进“金凤凰”,返乡农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要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洼孙村积极构建内外结合、多层次人才梯队,在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着力培育返乡创业人才,打造以事业聚人、以环境育人、以发展成人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洼孙村的苗红建2019年响应乡土人才回乡创业政策号召,先后成立了美仕嘉工艺品有限公司和许昌美阳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工艺品头套、高档手织发块,解决了洼孙村和周边村庄群众的就业问题,预计出口8000万元,创税150万元。
派来“孺子牛”,搭建平台服务“三农”。洼孙村注重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和带头人“传帮带”作用,招募种养殖大户,通过党支部领办乡村合作社,推行“人才+产业+基地”模式,集聚各行业高端人才,发挥好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洼孙村采用土地分包形式,划拨了4亩试验田种桑养蚕,由点到面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群众种桑养蚕、共同致富。
存在的问题
部分基层干部业务能力欠缺。由于经验老化、本领缺失等原因,部分村干部不了解新政策,对于项目的选择、实施及配套等触及较少,致使部分项目推进缓慢或停滞。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长村张街道办事处靠近市区,交通便利,外出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市区,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农村吸引力不强,公共服务缺乏,创业创新环境差,资金、风险保障、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不足。
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对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重视程度不够,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不完善,人才待遇与业绩、贡献不相称,人才价值体现不充分。
建议
在“引得来”上做文章。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鼓励支持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要振兴,就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要加强和改进党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领导,把党管人才工作覆盖到乡村,通过基层各级党组织的统筹,把熟悉乡村规律、热爱乡村事业、拥有乡村治理能力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政策创新,出台能落到实处、得到实惠的相关政策,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宣传覆盖范围,通过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借血缘、亲缘、地缘纽带,搭建感情联络平台,大力宣传返乡创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创业经验,引导扶持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要搭建集聚优秀人才的平台载体,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为吸引人才回流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发展平台,让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
在“育得成”上下功夫。乡村人才振兴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现和使用乡村人才上,既要着眼从外部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发现培养本土人才,打造一支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本土人才队伍。要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职业特点、知识结构及愿望需求,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养,每年培训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乡土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要提高教育培训的高效性,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重点,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优化教材、课程等,选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创新创造能力。要提高教育培训的系统性,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和各类人才知识技能需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对不同的人才进行系统性培训。
在“留得住”上求突破。要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和“英才计划”,加大返乡创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下,既要用感情留人、乡情动人,有要以事业聚人、以环境育人、以发展成人。要破除人才下乡进村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才支援乡村建设的引导,积极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措施。要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贡献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要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机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以资金参股、贸易合作等形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在“用得好”上见实效。乡村振兴必须打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空间,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要鼓励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和农业科技人员包村行动计划,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携带科技、信息、资金、管理深入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加大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要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建立引导、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向农村持续输送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乡村建设队伍。要实施乡村人才帮扶计划,统筹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优势资源,遴选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增收等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科学种养水平。
指导老师:范吕臣
第一执笔人:沈元娟
成员:吕玉峰 张合江 李建强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