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颍河畔一个普通村庄的发展之路 许昌市第33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四调研组

在颍河畔,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该村地理位置较偏、基础设施条件一般,生态优势却非常明显。近期,许昌市第33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四调研组全体学员,深入刘王寨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为该村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刘王寨村基本情况

刘王寨村位于建安区榆林乡西南部,下辖刘王寨、寨后刘、范庄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126口人,党员6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2人,2019年前脱贫13户19人,2020年脱贫1户3人。全村耕地面积1556亩,以种植小麦、烟叶、花生、大豆为主。

2016年之前,刘王寨村和许昌众多平原农区的村庄一样,因为普通而名不见经传。2016年5月,许昌学院一位教授和一群学生到此拍摄微电影《颍河古寨》,密密匝匝的崖沙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此,以保护崖沙燕为主的公益性环保活动拉开了序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道德观察》栏目相继对刘王寨村的崖沙燕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20年6月5日,由河南省人社厅电子政务中心发起,许昌市人社局、社会保障卡各合作银行、建安区人社局、清荷书画院等单位及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参与,精心打造的全省第一个社会保障卡主体公益基地正式开营,刘王寨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传统农区的村庄,刘王寨村有五个特点。一是人口多,耕地少。全村人均耕地0.8亩,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村民以传统的冬小麦、秋玉米(大豆)种植为主,亩均年收入1100元左右(含劳动力成本)。种地只能是保口粮,不能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二是宅基多,住户少。村里近一半以上人员在外务工,全村20%以上的宅院荒芜,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是村里的“主力军”。三是党员多,理事少。全村有党员62名,仅在村24名,其中年龄最大的党员93岁,最小的25岁,召集党员研究村庄发展大计常常得不到响应。四是班子齐,情怀少。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仅支部书记、村主任2人为“70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民服务情怀不够深,自觉意识不够强。五是生态环境好,文化积淀深。颍河自西向东流经该村,长2.3公里,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水草茂盛,有苍鹭、白鹭、野鸭、翠鸟等十多种珍稀鸟类栖息。村内还保留着汉朝的古柏、古井和明清时期的古城墙遗迹。

刘王寨村的发展探索和成效

提升土地价值,规模经营取得新成效。“河谷营地”志愿者组织通过协商的方式,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赁刘王寨村的26亩河滩地,按照“肥料减量化、生产绿色化”的方式,试种高附加值的红薯、黑芝麻等,采取认种的方式进行销售。今年秋季种植的16亩蜜薯获得丰收,每亩收入过万元。在规模经营的影响下,村“两委”班子带头承包土地,带动农户20余户种植藏红花200多亩,每亩收入两万多元。

提升优质农产品价值,线上销售实现新突破。“河谷营地”志愿者组织中的精英,通过微信群推销的方式,帮助刘王寨村销售葱头、西瓜、花生、小麦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累计16.3万元,解决了村民的销售难题。

提升闲置宅基地价值,为农村改革蹚出新路子。“河谷营地”志愿者组织通过捐资的方式,与村民达成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协议。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花费12万元对旧宅进行了修葺,保留了乡村民居的原始风貌。在志愿者的带动下,村内有2处农房通过流转的方式,成为太极拳爱好者和艺术创作人员的聚集地。村民从中看到商机,花费60多万元对老宅进行了重建,计划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提升沉睡资产资源价值,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与“河谷营地”志愿者组织合作,把原来几近废弃的“四荒地”流转出去,一次性获得20多万元的租金,为村里修建了500多米的水泥路。另外,村里废弃的提灌站、烟站也正在协商租赁事宜。

存在的问题

村容村貌亟待提升。尽管刘王寨村也实行了市场化保洁,配备了保洁设施和保洁人员,可仅限于主街道,背街小巷环境较差。寨后刘、范庄两个自然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主街道没有排水设施,污水乱排现象仍然存在。

农业组织化程度亟待提升。目前村内仅有不足10%的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主要从事大豆、红薯、烟叶、辣椒种植,整体利润可观。尤其是烟叶、辣椒种植,每亩收益都在3000元以上。但是,仍有90%以上的农户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增收空间有限。

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刘王寨村党建阵地虽然按照“一有七中心”的标准进行了建设,可软硬件设施配备明显不足。村规民约不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四会”制度不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牌子没有人员,村民只有“小家”的概念,没有“大家”的观念。

乡贤作用的发挥亟待提升。刘王寨村在外务工或经商、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成功人士近60名,其中资产超千万的3至5人。村里还有退休回乡的老教师、老干部等“五老”资源,可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献计献智、投资捐资等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亟待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增收产业和项目,年收入都不低于10万元,个人致富能力强,可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本领不够强,在集体土地处理、公益性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心想不到一处,手腕儿硬不起来。

几点建议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刘王寨村作为建安区规划确定的中心村,首要任务是编制完成“多规合一”的村庄建设规划,本着不规划不投入、不建设的原则,避免项目资金的浪费。在现有条件下,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目标,重点做好村容村貌提升工作,让村庄真正净起来、美起来,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刘王寨村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宜花生、谷子、红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藏红花种植也初具规模。要结合村庄种植传统和资源优势,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让“一河清水”“一群飞鸟”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新渠道。

倡树新风,凝聚民心。坚持软、硬两手抓,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对乡风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在完善软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发挥好“五老”人员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提高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壮大集体,巩固基础。刘王寨村要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稳步有序推进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把荒滩资源盘活,发展特色种植业,把闲置的宅基地利用起来,建立农产品初加工和仓储设施,或与回乡创业人员合作,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业,切实把村庄沉睡的资产、资源唤醒,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建强组织,当好头雁。要把提升基层党组织“四力”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解决班子成员普遍存在的担当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同时,借助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机遇,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有魄力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为最想干事、最会干事、最能干成事的基层干部打通事业发展的通道。

指导老师:杨卫昆

第一执笔人:马红伟

成员:刘明 杨燕 楚知真 马凤彬 白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