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学安排,10月26日至10月28日,许昌市第37期正科级干部进修班第二调研组全体学员,深入襄城县王洛镇,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了为期3天的蹲点调研。学员们一致认为,王洛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红薯产业,对于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洛镇红薯产业发展优势及潜力
自然环境适宜。王洛镇位于襄城县西北部,地处伏牛山脉东麓倾斜平原,辖区有大量岗地,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红薯生长的6至9月份,热量、降水充足,光照充沛,且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红薯生长和养分积累。
种植基础良好。王洛镇红薯种植面积2.1万亩,种植方式以麦薯套种、烟薯套种、春薯和夏薯种植为主。红薯种类全,口味佳。红薯套种高秆农作物,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党委、政府重视。近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以王洛红薯为代表的红薯产业,将红薯产业列为该县四大农业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2020年4月,“襄城红薯”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王洛镇出台在谢庄村建设红薯产业园区的方案,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一乡一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园区的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等工作。
存在的问题
规模集约化程度不高。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价格逐年攀升,土地产出与投入不相匹配,挫伤了群众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加上许多农民习惯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导致红薯连片种植面积小,品种布局无法实现区域化、规模化。
贮藏手段落后。红薯收获后,经过两三个月的储藏,到春节前后上市可增加1倍以上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途径。可王洛镇大部分薯农以户为单位,用分散的土窖储藏红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面积腐坏。因此,很多薯农在收获后选择及时将红薯卖出,造成短时间内市场供给过剩,影响收入。
销售模式单一。目前王洛镇虽建成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可薯农仍然热衷于沿国道沿路零散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薯农缺乏话语权和主动权,时常遭遇收购商恶意压价,在丰收年尤甚,导致丰收不增收。
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红薯通过深加工才可以成倍、甚至成几十倍增值。目前王洛镇很多鲜薯没有经过深加工直接销售,附加值较低。全镇只有两三家加工企业,也是家庭式作坊,产品附加值和效益较低。由于缺乏加工业支撑,王洛镇事实上处于整个红薯产业链的底端,把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益拱手让人。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对内对外宣传,王洛镇的红薯品牌标志没有得到较好利用,致使当地优质红薯产品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影响力,品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意见和建议
强化党建引领,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王洛红薯产业的成长有利于带动襄城县红薯产业的发展,建议该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调动基层党员、党组织在红薯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贯穿产业链始终。同时,持续加大红薯产业扶持力度,对红薯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强力扶持;协调金融机构对红薯产业发展给予优先信贷支持,有效整合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住建等部门涉农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更多外来红薯加工企业入住。
强化规划集约,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合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经营理念,结合王洛镇实际,着重从红薯交易、冷藏储存、“三粉”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科研观光等5个方面,抓好园区的规划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产业效益为载体,以“三粉”加工项目为示范,通过打造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把王洛镇打造成为集红薯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
强化产销对接,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销售保障。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企业与当地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并由合作社流转土地建立基地,为公司生产原料。出租土地的农户除土地租金外,还优先在合作社加工车间和生产基地务工,成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为纽带,实行优质优价,密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系,加快优质红薯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红薯产品质量和价格得到提高,获得更好的效益,从而实现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双赢。
强化链条延伸,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丰厚利润。扶持红薯种薯、种苗企业做强做大,加大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力度,建立无毒种薯生产基地、现代化种薯保鲜储藏库,逐步实现红薯脱毒原种引进、脱毒种薯繁育、储藏、育苗、推广应用一体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红薯保鲜贮藏窖,延长鲜薯供应时间,避开销售旺季,提高淡季价格,实现窖藏增值。鼓励传统红薯加工,扶持红薯精深加工,招引外来企业加工,每年培育1至2个具备红薯加工、市场营销、品种研发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使深加工成为红薯增值的主要渠道。按照精细化包装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加工红薯干、红薯条等果脯制品和红薯饮料等休闲食品,固定对周边种植红薯农户进行收购,在稳定农户购销渠道的同时,形成具有王洛特色的农产休闲食物品牌。
强化专家咨询,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咨询,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发展难题开展集成科研攻关,为产业发展制定生产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研究成果。依托农技校、农科所、农技推广机构,创办一批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统筹利用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红薯产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的培训。加大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引进培养力度,引进农业种植、产品研发、加工生产、质量监测等现代农业关键人才,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实用人才。
强化品牌宣传,为红薯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活力。与专业品牌推广团队展开合作,积极选树品牌,强化宣传推介和产权保护;通过举办红薯擂台赛或红薯文化节,挖掘王洛红薯地标文化、绿色食品文化,提升王洛红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参加农博会、绿博会等农业展会活动,开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对接,组织宣传推介活动和产业招商洽谈,提升王洛红薯的认可度;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活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指导老师:李艳雷
第一执笔人:张小龙
成员:马邑戈 王建伟 朱晓琳
孙成光 陶永健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