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学安排,许昌市第37期正科级干部进修班第四调研组学员,于10月26日至10月28日,围绕创建“五好”党组织、提升基层党建水平这一主题,通过集体座谈、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到禹州市小吕镇西南王村进行蹲点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西南王村基本情况
西南王村位于小吕镇南部4.7公里,下辖西南王、石庄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52户2688人,耕地面积2960亩。该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 ,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村共有党员52名,下设5个党小组。2019年,该村被评为“禹州市美丽乡村”。
主要做法
建强班子队伍,发挥核心带动作用。西南王村党支部书记严格按照“四有四带”标准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干事创业,增强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向心力。村“两委”干部团结务实,认真落实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党内制度,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团结一心、靠前作战。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亮身份、履承诺、干实事。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西南王村党支部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制定了村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该村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入股企业收益,利用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投资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入股分红收益每年3万元;二是利用政策收益,借力上级土地复耕政策,整理出土地42亩,每亩奖补资金1万元;三是林果种植收益。
建好用好阵地,提升服务水平。西南王村村部于2012年在老村部基础上整修建成,共两层6间210平方米。在村室面积达标的基础上,按照“党建元素庄重、功能设施齐备、环境氛围优良、党员群众满意”的要求,建立了集宣传政策、议事决策、教育党员、服务群众于一体的党员活动中心。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刊、有制度的要求,新增桌椅20套,实施开放图书阅览,会议室可容纳40人。对村文化活动广场进行升级,配备健身器材,增添党建元素,打造完全开放式的党群文体广场,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沟通交流的新平台。认真落实便民服务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处理村里日常事务,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坚持“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成立红白理事会。按照“思想好、威望高、能力强、热情足”的原则,从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有相关经验的村民中遴选出7名党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积极向群众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有效遏制互相攀比、奢侈浪费不良风气,倡导生态安葬,弘扬文明节俭新风。二是成立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队。三是倡树文明典型。制定村规民约,坚持“好媳妇”“好婆婆”“五美示范庭院”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好媳妇”“好婆婆”和“五美示范庭院”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逐步树立良好民风村风。同时,聘请律师作为该村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律宣传,为村民解答法律问题,增强村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
办好为民实事,推动乡村振兴。西南王村过去环境较差,垃圾乱丢,污水横流,活动场所少。近年来,他们从基础做起,逐步改善,村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在治“脏”上,该村出台了保洁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卫生日常保洁长效机制,实行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和全天候保洁,彻底清理全村卫生死角。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中,农户改厕450余户,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在治“乱”上,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从街道绿化和庭院美化入手,进行综合整治,保证了村容户貌改善提升。在治“差”上,通过硬化道路、修建下水道、建设文化游园广场和荒坑、荒沟治理,使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目前,该村建游园2处、文化广场2处,硬化道路7.8公里,修建了管涵式排水沟,村内道路两侧栽植绿化树和果树2000余棵,天然气、自来水管网覆盖全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存在的问题
党员管理有不足。该村对“无职党员”常态化管理不足,缺乏平时性管理;党员队伍中年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党员队伍缺乏活力,后备队伍不足;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存在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跟上、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等问题。
集体经济薄弱。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益,局限于入股企业收益和零散的绿化苗木出售收益,村内的烟叶育苗工厂和烤烟工厂不归村集体所有。
“三荒”整治推进难度大。该村荒坑、荒沟整治投入资金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荒宅治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即使宅子破败不住人,也找各种理由不愿意拆扒。
相关保障不足。该村村部为两层小楼,一层便民服务中心占用1间、会议室占用2间,二层主要用于农家书屋和益农办公室。会议室面积不大,组织全体党员会议时明显空间不足,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受限。村级运转经费等主要依靠财政划拨。
思考和建议
夯实党建责任,强化党员管理。树立重视基层、关心基层的鲜明导向,形成支持基层、大抓基层的工作体系,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在党员管理上,完善“无职党员”的设岗定责,利用好党小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教育上,健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党内生活。在党员发展上,向农村基层倾斜更多的党员发展指标。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融合财政资金、党费资金以及社会资金,不断提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尤其是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保障水平,夯实基础,提升服务。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成立中药材、烟叶、辣椒经济合作社,对外出务工人员土地进行回收流转,将村民的土地和地头、路肩、边角地等打包承包给种植大户,除支付村民获得土地租赁费外,村集体获得地头、路肩、边角地等租赁收益。对村内现有资产资源加以盘活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保证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拓宽增收路径。
注重干部培养,抓好预备队伍。平时注重培养选拔,把那些思想品质好、奉献精神强、经营管理经验足、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提供优秀人才支撑。创新培养制度。建立后备干部培养联系人制度,实施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支书接对联系培养制度,建立后备干部考察制度,建立干部培养档案,建立谈话沟通制度。及时发展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聚焦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持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等规章制度,将农村事项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工作等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基层事务。坚持和完善四项基础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
指导老师:刘允
第一执笔人:宋铮
成员:娄永伟 陈再清 赵其嘉 李红军 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