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养生·要闻

早筛查早阻断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本报记者 马晓非 通讯员 毛树存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的育龄妇女,可以在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将艾滋病传播给婴儿。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11月23日,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杨杰提醒,早筛查、早阻断,可有效降低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率。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新生儿受损的创面或被新生儿吞咽,均可引起感染;产后传播主要与嚼食后将食糜团喂给婴儿、母乳喂养等有关。

“如果不采取措施,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孕产妇所生的婴儿,有30%到35%的概率感染艾滋病病毒;经过正规的阻断措施,能将感染率降至5%以下,并且越早采取措施进行阻断效果越好。”杨杰对记者说,妊娠0到14周,感染概率为1%;妊娠14到36周,感染概率为4%;妊娠36周到临产,感染概率为12%;产时感染概率为8%到12%;婴儿出生后0到6个月,感染概率为7%;婴儿出生后6到24个月,感染概率为3%。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首先要避免母亲感染艾滋病病毒。如果母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要及早明确母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及时采取综合阻断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率。

杨杰建议,女性要主动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免发生高危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到不正规的场所美容、文身、打耳洞等。对于自身未感染艾滋病病毒,但丈夫或性伴侣是感染者的女性,要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及时了解自身感染状况,每次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鼓励丈夫或性伴侣尽早开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于发生过艾滋病高危行为的育龄妇女,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

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的随访管理,及早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采取科学、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非意愿妊娠。如果有妊娠意愿,应在备孕前咨询医生,获得科学的指导和干预,选取合适的受孕时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要主动配合医疗机构及早开始干预,通过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实施安全分娩、婴儿科学喂养等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率。

“目前,婚检机构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各助产机构也提供一次免费的孕期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广大婚检、孕产妇对该检测要有正确认识,积极检测,及早明确感染状况。若HIV抗体呈阳性,要尽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杨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