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翰 墨 丹 青

□纪福申

诗书琴棋沐春风,翰墨丹青陶人醉。我从小喜欢字画,所以才有信心、勤奋和灵感。父亲是一位儿科名医,他的字写得极好,平正丰润中透着英气。父亲做人、做学问的崇高品行及良好家风影响我一生。

平时,我用很多时间静心读书,体悟生活,开阔眼界,刻苦临池。这些年,我根据个人喜好,取法乎上,沿历史脉络寻前人足迹,对各种流派、风格和不同里程碑的优秀作品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寻源作者当时身处的特定时空,进而了解其思想及作品的文化基因,及时修正自己书画的坐标。时间长了,我就体会到,学问只有钻进去,方知其精深博大,更觉吾才疏学浅。其实,人类对古今书画的研究从未停止,只是不同年代涉及的领域、深度和重点不同。当今,人们正在信心百倍、科学有效地撩开覆盖书画神秘尊容的层层面纱。而不断揭示其“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代代不息地艰苦努力和薪火相传。

勤于多年积累,形成了我对翰墨丹青的粗浅认识。

书画是什么?书画是以汉字、物象书写为基础的视觉认知的一种独特的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门类。书画属意识形态,充满了辩证法,所以需从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书画不仅是厅堂雅室的文化赏品,还是陶冶情操、洗涤心灵、鼓舞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所以,书画是生命的留言,是对生命的再创造。

书画为谁写?书画写什么?书画怎样写?这种承载文化信息的笔墨艺术创作形式应怎样去表现?表现这种形式要的是硬功夫、好功夫,而检验这种形式优与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所以,我认为当今书画的艺术创作形式应是有鉴别地吸收古人的笔意,写今人的思想、气度与胸怀,呈现当代多元包容的文化与美。具体来讲,至少应体现出五个方面的要素——

一、作品应首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艺术灵魂,体现书画“真善美”的永恒主题。

二、作品应体现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现实与浪漫的完美统一。形与神从来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质承载神韵,神韵反作用于形质。因为书画本身首先是墨彩形状在载体上的具体显现,形中有神,神借形表,形之不存,神将焉附?神之无有,形之何用?

三、作品应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承古创新,反映时代潮流、个性特质鲜明的艺术特征。作品应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折射出审美的光芒。

四、书画艺术的存在与提升,必然以道德人品为支柱,以学识学养为支撑,以广闻博修为支持。书画大家一生经营的就是思想文化,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刘熙载说:“写字者,写志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光辉在于它的科学性。书法之美,在于汉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顺势而下、沉着痛快地书写;绘画之美在于由近致远、由粗到细、浓淡相宜、心象交融的墨彩,笔下创造出一个个有生命神采的形象。人们喜爱这种不可复制的艺术,同时也喜爱书画家的能力与修养。

五、作品应体现笔精墨妙的技艺。众所周知,一幅好的作品要想打动读者,就要有十足的神采,而支持这种神采的就是高精准的笔墨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开创性的艺术风格。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还要尽可能选择好的书写工具和环境,以达心手双畅,让生活的灵感直通快达。

书画应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形神气息?笔者认为,中国书画应表现形质高雅、豁人耳目、神韵高贵、沁人心脾的气息。

具体操作应按照先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达到多元文化内涵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在笔墨追求上“近取质,远取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物象的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把握好形与神之间的度、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度,借助山水去领悟天、地、人、历史和精神的普遍法则,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并达到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境界,从而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唤起审美意识,受到情操感染,得到精神愉悦。

传统中国书画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其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有很大区别:西方的作者通过画笔表达其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以传达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意蕴、情绪;而中国人有自己的世界观,中国画则不以表现某一对象的某种意境为最终目的,其不仅是画家赖以传达自身与周遭、人与自然、个体与外在等相互关系的载体,还是画家根据天地阴阳平衡、万理相通,万物相克相生的哲理,寄托情思、体悟天下或个体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自己创作的中国书画作品找到身心安顿的形式与存在。它们或精深、或闳约、或博厚、或空灵、或冷逸、或苍辣。总之,“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东方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人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已不再刻意雕琢,而是信手拈来,自然成章,虽无苦心经营,但能暗合法度;看似童稚之形却含睿智之心,意先笔随,甚至笔未到,气已吞,意已足。大师圣贤晚年之作,更多的是用宏大的心灵,对宇宙、天地、万物生命的无限感怀、无限祈福……因为中国书画最终包含博爱力量和人类崇高理想,这大概就是传统中国书画的精神吧!

做一名脚踏实地的优秀书画家很不容易,社会对书画家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宽容胸怀、知识涵养、境界技艺等各方面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人的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研究成果。要使作品成为沟通群众心灵的桥梁,能使读者动容、动心,须用真心、真情去换,假、空、虚不行。生活的很多时间我用于寄情翰墨丹青,虽然艰苦但很快乐。有时为求证一个疑问,完成一次笔墨,霜晨雨夜,冥思苦想,甚至通宵达旦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时却在不经意、不定位的思考刹那,灵感不期而至,转机出现,困惑偶解,振奋的心情豁然开朗,这大概就是书画人生的三种境界吧。

人生有限勿虚度,悟道勤翻无字书,丹青爱问人间事,翰墨正为苍生谋。这是我对书画人生的些许感慨。一位师长说得好:青年写“别人”,中年写“自己”,老年写“精神”。在书画形质上,入繁容易化简难,画形容易写神难,解决矛盾易中庸和谐难,尽精微易致广大难,上高原易登高峰难。然而正是这些重重困难,造就了如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苏东坡、徐谓、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蒋兆和等一代代中国书画大师。人类每一项进步的成果,都要灵感的迸发,都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每次创作前都清心如水严格选择作品的形式和思想内容,一定要高尚典雅,决不让无准备、无把握、无境界之作品流传于世。唐代张彦远说,艺术要能够“助人伦,成教化”。因为艺术本身是精神的力量。

我深知在书画的道路上,需要天赋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以古为新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因为它要把书画艺术的富贵与野逸集于一身,将传统、时代与个性融为一体,它要接受历史、人民、艺术、美学客观规律的鉴赏和评判。在这条路上大师林立,风急雨骤且阳光灿烂。我要考虑的是如何清醒、理性、从容、自信地走好这条路,如何坚守经典艺术,如何坚守精神家园,如何将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恰到好处。

我每天的创作都是沉静而富于梦想的。我用来读书的时间远远超过创作的时间。“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每当我面对祖国厚重的历史、精深的国学、伟大的人民、辉煌的成就时,我心生敬畏,感到手中笔的重量,我沉思良久,吟楹联一副以自勉: “翰墨贵写是精神,愈贵愈写,读古今书勇攀天地精神之高峰;丹青难画是境界,越难越画,行时代路修养崇高境界之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