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高中女生一到学校就紧张,总想让别人认可自己,只愿与宠物讲话……

孩子焦虑的信号 家长应尽早识别

本报记者 刘地委 文/图

寇建华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压力越来越重,各种精神心理类疾病随之而来,尤其是焦虑障碍,不仅出现在成年人身上,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概率也很大。

“‘我现在每天都感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悲伤。’当17岁的女孩在就诊时对我说出这样一句话时,我觉得她一定压抑了很久。”12月1日,许昌市建安医院副院长寇建华跟记者谈论焦虑障碍这一话题时,不由得说起一名高中女生的经历。

该患者上高中后成为一名艺术特长生。她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动作做得不到位会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她一到学校就紧张,总想让他们认可自己。

久而久之,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双向压力,让她觉得上学非常累,开始不愿出门,不敢与别人打交道。寇建华说,该患者总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只有跟家里的宠物说话时,才觉得放松。

通过与该患者细致交谈,寇建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从小到大,该患者的父母对她的衣、食、住、行都事无巨细地进行包办。细到她穿了让父母不满意的衣服,都会受到数落。她只能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迎合父母的喜好,以便让父母满意和开心。很少被肯定以及经常自我高要求,导致她变得越来越敏感、焦虑、不自信。由于长期处于无奈、压抑和委屈的情绪中,她最终患上了焦虑障碍。

“焦虑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情绪,是一种心理不安或恐惧状态的表现。正常人的焦虑情绪一般出现在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或者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突发状况之际,但有一部分人则会无缘无故、几乎时时刻刻都可能让自己陷入焦虑,并影响日常生活,这些人就达到了病态的焦虑。”寇建华说。

寇建华介绍,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恶心、头痛、肚子痛、失眠、出汗、紧张等。特别是病情严重的急性焦虑症常伴有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这些会造成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为追求完美,在写作业时写写擦擦,犹豫不决;还有的学生因此沉迷于玩游戏,变得不爱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焦虑?寇建华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注和呵护,很多时候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很敏感自己是否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于是,担心自己的成绩、形象等,这种过度的担心会导致社交焦虑。失败的社交经验也会导致其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害怕与人交往。

另外,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父母不恰当的惩罚、父母本身就是很焦虑的人等因素都会导致孩子过于焦虑。

“适度的焦虑状态对人是有益的,能促进个人进步和提升,孩子也是一样。适度的焦虑会让孩子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长时间、高强度的焦虑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面对焦虑症,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药物+心理治疗进行科学控制。”寇建华说。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过于焦虑,一定要学会倾听,与孩子和睦相处,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不要指责和谩骂,要照顾孩子敏感、脆弱的神经,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必要时,家长应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孩子要学会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平时多试着与他人沟通、交流。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孩子更要学会自我调节。

学校方面应该主动进行预防。比如,学校定期举办缓解人际交往焦虑的讲座,教孩子学会如何提高社交自信心,如何缓解紧张焦虑等。

“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懂得沟通技巧,‘到位但不越位’地陪伴孩子成长;教师育人先育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与焦虑,让他们在学校开心、快乐地学习、成长。相信通过多方联手,一定能谱写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绚丽‘心’篇章。”寇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