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自从踏上行医这条路,许昌市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医师李永冰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已经逐渐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消化内科体现得尤为突出。当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并不容易,既要做好内科疾病诊治工作,又要熟练掌握消化内镜下的各项技术。虽然如此,但李永冰迎难而上,没有停止过为患者服务的脚步。
“准确诊断病情是一名内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也体现着一名医生的水平。”11月30日,李永冰对记者说,“消化内科病种复杂多样,会出现同病异症或同症异病的情况,许多其他专业的疾病也会表现出消化系统症状。因此,医生问诊时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一定要找到疾病诊断的关键点,明确病因。”
有人把医生诊断疾病比成福尔摩斯侦破案件,李永冰就是一名福尔摩斯般的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他总是仔细观察、科学分析,不断研究、勇于探索,抽丝剥茧地分析病情,准确找到病因,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一名60多岁的老人因剧烈恶心、呕吐到许昌市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就诊。经过检查,李永冰发现患者存在低钠血症,然后开始寻找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有几十种,李永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认真进行分析,最终为其诊断为肾上腺结核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肾上腺结核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而且不属于消化系统疾病。能准确地为患者找到病因,得益于李永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得益于李永冰有一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心。
因为有一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心,李永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没有停止过追求技术进步的脚步。
消化内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2008年,李永冰开始将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当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无论是胃肠镜检查还是内镜下治疗,李永冰都得心应手。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超声内镜技术(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简称“3E”,代表着目前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水平。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李永冰积极开展消化道早癌防治工作,以精细的检查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并有效切除病变组织。
一名患者因嗳气、吞咽不畅等找到李永冰就诊。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李永冰发现患者食管中段局部发红、不太光滑,采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液染色技术确定了病变范围,经过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情清楚后,李永冰采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病变组织,将肿瘤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对于患者,李永冰问心无愧。对于家人,李永冰却充满了愧疚。
一个周末,恰逢李永冰休息。李永冰陪8岁的女儿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实现早就对女儿许下的承诺。电影刚开始不久,他就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一名吞下异物的孩子被送到了科室,急需抢救。生命大于天,救人刻不容缓。来不及等家人赶到电影院,李永冰只对女儿说了一句“听话,有啥事找保安”,便匆匆向医院赶去。
加班加点、随叫随到对于李永冰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早已记不清多少次半夜三更或者在极端天气下到医院抢救患者。从成为一名医生的那天起,李永冰就清楚,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是选择了奉献。
“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情,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李永冰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