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小燕,是在鄢陵县彭店镇的一个农户家中。她圆圆脸蛋儿,眸子清亮,但眼神中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哀愁,穿着家常的衣服,手不自觉地卷着衣角。
我跟随单位下乡,入村入户排查残疾人家庭,得知她有个小女儿,刚出生就被诊断出有听力残疾。为了给孩子治病,丈夫到新疆打工。公公婆婆常年卧病在床,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生活非常贫困。
我问她有啥想法,她嗫嚅着,半天说了一句:“有啥想法啊,只要把孩子的病治好就行。”
回去之后,她那双闪着光泽又带着哀愁的大眼睛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帮助小燕申请了残联系统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她女儿免费适配人工耳蜗并做了手术,一下子省去了20多万元。术后又联系定点康复机构,帮助她女儿康复。其间,我多次去康复机构看她女儿。
2016年,我又带着水果、牛奶、面包到她家看望。她早早就在村口等着,看到我过来了,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她的女儿跟在她身后,看见我,也不怯生,大大方方地喊:“阿姨。”经过两年的康复,她的女儿已经恢复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水平。
我与她交谈,她眸子里再没有之前的哀愁,相反多了一分坚定。我问:“家里一切都好吧?”她告诉我,孩子的病治好了,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公公婆婆治病拿药都享受减免政策。她丈夫也回来了,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就近工作,也能照顾家庭。
我以为我与她的缘分止于此。上个月,我参加一个活动,去一家幼儿园调研,突然有个人喊我:“王老师——”
我扭头,一位年轻的教师,冲我微笑。我在脑海中搜索她的名字,她好像看出了我的迷惑,说:“我是小燕。”
小燕?是她,那个之前羞涩的年轻妈妈,什么时候变成一位优雅的幼师了?
我走近她,仔细看着她,淡妆,头发一丝不苟地盘起来,得体的工作服,胸前是她的工作牌。
“嗯,我参加了幼师培训,考取了从业资格证,现在在这里做老师。”小燕打开了话匣子,声音清脆婉转,“我从小就想当老师,直到现在终于实现了。”
她拿出手机,让我加她的微信,我加上之后,看她微信朋友圈发的照片,女儿已经亭亭玉立,看上去像是个大姑娘了。
“女儿已经上小学了。”
“跟得上吗?”
“能,上学期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呢。”话语中满满的骄傲。
我与她道别,她用力挥挥手:“记得再去鄢陵找我玩啊。我丈夫与人合伙开了一个花木公司,我送你花!”
她的笑,比鲜花还美丽。
我不过做了分内的工作,却收获了她长久的感念。小燕一家的情况,是千万贫困家庭脱贫的缩影。
她与其他年轻的妈妈一样,也曾满怀梦想,憧憬新生命的到来给家庭带来欢乐。但是残酷的命运打破了她的梦想。
她是不幸的,但她更是幸运的。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如春风,如暖阳,让她的生活重新有了温暖和色彩。她又能重新捡拾起自己的梦想。她又能像其他妈妈一样,听到女儿清脆的童音。
是党和政府给了她信心和勇气,是社会各界给了她战胜命运的力量,让她有能力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一位可敬母亲的圆梦经历,一个家庭的圆梦历程,折射的是整个民族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圆梦之路。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党和政府坚强领导,各部门凝心聚力,决胜小康。伴随着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决战中,广大残疾人必将最终战胜贫困,步入全面小康,与全国人民一道开启新生活,与全国人民一道筑梦、逐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