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老许昌 餐饮记忆

□邵卫

许昌餐饮之所以能在民国时成小气候,与特殊消费群体有关。特殊的消费群体,乃“烟行”。20世纪30年代,许昌城关大小烟行百余家,餐饮行业随之兴起,如万福楼酒菜馆、大同春饭庄、三香斋、好喜来饭庄等。1944年5月,许昌沦陷,日伪开办了朝日食堂、大陆椿饭庄。以上为旧时许昌餐饮简况。

新中国成立后,许昌有了第一家国营“许昌饭店”,坐落于市区大十字街口。许昌人有句老话:“不到许昌饭店不算请客。”店内主厨是张大昌师傅,此人擅“爆”菜,尤其白丸子、核桃腰、爆鱼片、烧皮肚名扬全城。张的口头禅是:“鲤吃一尺,鲫吃八寸;鸡吃谷熟,鱼吃十;鞭杆鳝鱼,马蹄鳖,每年吃在三四月。”现今市区新兴路中段“天天包子馆”、怡景花城“园中圆包子馆”、文翠街“刘掌柜包子馆”、劳动路“金麻雀包子馆”均承继了张大昌师傅烹制菜肴技法,方显持久兴隆。

1956年公私合营,城区食堂、理发店、浴池、旅社、照相馆,统统划归许昌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所辖食堂的厨师队伍日渐壮大起来,红案厨师有张大昌、牛聚银、杨青文、张名顺、王天运、彭国安、许建发、刘文甫;清真菜厨师有陈广义;白案厨师孔富贵、秦敬芝、秦绍先、秦敬石、孙亮。秦敬石师傅一分钟时间包包子,能包13个!每个包子用时约4.61秒,个个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

“大跃进”期间,许昌市饮食服务公司借财政之力,搞了一项大工程——许昌旅社。许昌旅社位于火车站对面,共五层,气派、扎眼,是集住宿、餐饮于一体,昼夜营业的综合服务大楼。许昌旅社在当时属许昌市地标性建筑。

进入20世纪70年代,根据许昌市革委会指示,许昌市饮食服务公司分家,成立“一饮”“二饮”“一服务”“二服务”。凡全民性质的新市场饭店、小火车站饭店、工农兵饭店、七一饭店、车站回民饭店、西关饭店、许昌饭店、灯塔回民饭店,再加上一个炊具厂,则由新单位许昌市饮食公司领导。该公司在市区七一路正式开始办公,许昌市的餐饮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原来的新市场饭店改成了厨师培训班。行政总厨是张名顺师傅,他的特点是不保守爱创新,他研制的“菊花白菜”被《中国名菜谱·河南篇》收录。当时的厨师培训班名气很大,为地委二所、行署一所、部队、大专院校、医院、金融单位、厂矿、宾馆等单位食堂输送了优秀餐饮人才,素有“厨师的摇篮”之称。

转眼就到了1986年,老许昌市改成了魏都区。随着计划经济的淡出,市饮食公司下属的八大国营饭店,一夜间灰飞烟灭,这不能不说是老许昌的悲哀。

我还想表一表许昌地革委二所的朱兆德师傅。朱是从许昌饭店调入二所的,厨技精湛。朱师傅的金牌菜是“紫苏肉”,这道菜必须热切热吃,关键看厨子的刀功。我和朱师傅曾有过三次面谈,头次是陪着家父去的,他住在行署对过家属院的排房里。第二次是我跟市饮食公司的李玉文老师上二所找朱师傅,他很客气,安排了酒菜,我们共饮了一瓶泸州特曲。最后一次我专门聘请朱师傅赴地区供销社餐厅授课,他郑重地告诉我:许昌的红案厨师首推李彦斌、张大昌,李师傅是许昌县尚集人,不是市饮食公司的职工。李自创了“活鱼活吃”,但此菜是经张大昌师傅参加全省的展示才名声远播的,河南饮食界一致认同这是许昌的代表菜。时隔多年,我动手写中篇小说《工农兵饭店》那段日子,常泡图书馆查阅豫菜方面的资料。有一天,我浏览河南省商业技工学院的教材,居然发现了李彦斌师傅的“活鱼活吃”介绍,可见朱兆德师傅说的是实话。另外,我还有个新发现,《河南餐饮》杂志主笔焦素芳编写《豫菜百年》一书里提到了郭彦生师傅,他是河南省烹饪协会果蔬雕刻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郭师傅的名菜是“莲子螺丝肉”。

开启尘封的记忆,老许昌餐饮风云人物李彦斌、张大昌、张名顺、朱兆德、郭彦生五位前辈终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