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弘扬抗疫精神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彩期待

12月24日,许昌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暨卫生健康大会召开。大会对我市近年来的卫生健康工作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2021年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卫生健康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卫生健康工作的提质升级对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今年来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做了啥?明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准备怎么干?让我们共同关注。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单

□本报记者 马晓非 张炜华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民生实事为抓手,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30亿元,建设了许昌市中心医院新院区、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医疗卫生项目21个,实现了县(市)人民医院“二甲”全覆盖。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有3700多个,床位接近2.4万张,二级以上医院有24个,市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有45个。

自2015年以来,每1000个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 5.11张增加到5.35张、执业医生数从 2.22人增加到2.31人、注册护士数从2.37人增加到2.42人。

2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到74元,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8%,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实施药品“两票制”“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0%左右,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就医。

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襄城县成为国家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4健康扶贫工作精准有效

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覆盖率“三个100%”,县域内就诊率稳居全省前列。

5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6%,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优于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率先在全国实施60周岁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父母住院护理扶助制度;电子健康卡应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工作成为国家试点;在全省率先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圈、中心城区半小时和市域范围2小时急危重症救治圈。

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怎样干

□本报记者 马晓非 张炜华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闻令而动,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主动请战驰援武汉,充分体现了“健康卫士”的责任和担当,在全省较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许昌市卫健委不断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实现核酸检测能力全覆盖,连续300多天无确诊及疑似病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面对卫生健康形势的新变化,许昌市卫健委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拿出硬招儿、实招儿,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1坚持补齐短板,逐步提升医疗水平

市级建好“四家公立医院”,即一家综合医院、一家中医院、一家妇幼保健院、一家儿童医院,每家医院都达到三级水平,三、四级手术量占比不断升高。

县级建好“三家医院”,即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强化呼吸、重症监护、肿瘤等重点专科建设,部分达到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水平,县域就诊率在90%以上。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符合条件的晋升为二级医疗机构。

2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时刻监测国际、国内疫情动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加大防范力度,提升救治能力,压实工作责任,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实现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建设全覆盖。

大力推进健康许昌建设,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细胞”工程,推动居民健康素养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坚持破解难题,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用足、用活人事编制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分类解决市(县)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招聘和待遇问题。

深化豫沪医学合作交流机制,依托许昌市中心医院加快建设豫沪合作远程医疗中心、特色肿瘤诊疗中心、精准医学实验中心等,推动我市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健全县招乡用、乡聘村用、轮岗派驻等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坚持激发活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

在中心城区,以许昌市中心医院为龙头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在县域,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管理一体化、服务同质化,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向基层、投入基层。

强化医保支撑作用,会同医保部门对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建立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

5坚持厚植优势,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市本级建设一家公立中医院,市、县两级中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乡镇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推动中医专科建设提质升级,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加强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建设。

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高老年人及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