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事物离开了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伟人毛泽东曾有一句著名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在感叹一代伟人的智慧与幽默的同时,不仅要反问一句:“水真的是来自天上吗?”
笔者行此文并非是探讨水的来历,也非要阐述水的重要性,而是要说说从过去到当下人们为获取生命之水而经历的变迁。
挑水。我的家乡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小村,人口不足两千,村民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时候,在我们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口已经很少有人说出其大体产生年限的老井。老井井壁呈圆形,用古老青砖砌成,下宽上窄。井口是用整块大青石凿成的,由于使用年代久远,井口被打磨得光滑无比。井口的四周有一道道深浅不一、用绳子磨出的沟痕,更加显示出井的古老与沧桑。井口向外扩展,是用大青砖和青石板铺成的平坦宽阔的井台。那时的水位很高,水质清澈,甘甜可口。这口老井承担着全村近两千口人的吃水和用水。
每天的清晨和晚上,尤其是清晨,村人们便各自挑着水桶相聚在井边挑水吃。挑水的主要是家里的男劳力,但也有女人出来挑水的。那时挑水的水桶大都是木制的,后来逐渐换成了铁皮的。由于挑水的人多,去得晚的得排队等候。尚是孩童的我喜欢跟着父亲看他拔水时那一气呵成的精彩动作。只见父亲将挂在铁钩上的水桶顺着井口慢慢下到水面,之后双手握着扁担,两手相互配合,一个漂亮的神龙摆尾将水桶口朝下直接扣进水里,只听“噗”的一声,父亲顺势将扁担往上一提,满满一桶水就出来了。随后父亲双手交替配合,三下五除二将水桶迅速拉出井口,接着再以同样漂亮连贯的动作拉出第二桶水。当然像父亲这样经验老到的毕竟不多,大多数人还是用绳子绑在桶上再一桶一桶往上提水。然而再有经验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所谓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不小心将水桶脱钩沉入井底的事时有发生。那时候每个家庭都备有一口大大的水缸,一缸水一般是一家人一天的用量。当然得省着用,毕竟挑水不宜。
也有人在井边直接用井水洗衣、洗菜或干一些其他洗洗涮涮的活儿。在我的记忆里,这口水井从来没有干涸过,即便是遇到所谓的大旱之年。所以老辈人说这口井是打在了泉眼上,不知是真是假。
压水。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种叫压井的取水工具诞生了,起初是极个别有条件的家庭才有,后来以其操作简单实用逐渐普及到各家各户。压井的构造很简单,一个圆形的铁管、一个压杆再加一个活塞、一个阀门。压井的底部一个进水口直接连这下水管,再用水泥封实。压井的发明和普及,一下子将人们从繁重的挑水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水时,只要手握压杆压几下,水就从出水口哗哗流出,操作简单方便老人小孩都能用,再也不会发生水桶掉井底的糗事了,而且压出的水干净、卫生。无论是洗衣、洗菜或者用水做其他事,用多少压多少,方便实用。谁家盖房子,在开始动工之前就先打一口压井,既解决了建房时的用水问题,也可作日后家用。那时农村开始流行分家,村民们分了家后即便是家徒四壁也要想方设法打一口压井。不但如此,到了栽红薯或栽烟苗时,只要准备一根长长的钢管并将之打进地下,再接上压井装置,水就可以压出来,既省时又省力,免去了从家里拉水栽苗的辛苦。
抽水。抽水已经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
转眼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逐渐去追求生活的质量,去寻求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于是,压井便被更加快捷、实用且省时省力的取水方式所替代,这就是家用小型水泵。这种家用小型水泵分两种,一种是对口抽,一种是潜水泵。对口抽使用起来很简单,将进水口接在地下水管上,然后通上电,一推闸门水就哗哗流出,不需费功夫压水了。而潜水泵相对于对口抽就有点复杂了:先打一口小口井,然后将水泵下沉到井里,再接上电源。这时候水缸就有派上用场了,每一次抽水就抽满满一水缸,等用完了再抽。因为频频推电闸会很费电,再加上后来家用无塔供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与水泵相配套,再将水管接到厨房,安上个水龙头就形成了“自来水”。于是,压井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用水泵抽水好是好,方便是方便,但是怕停电,一停电就得抓瞎。特别是停店一整天,吃水就成了一时的难题。
自来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关注,农村的饮水问题被纳入了政府的统一管理。就笔者所在的村为例,几年前由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全村统一安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而且直接通到每家每户的厨房、卫生间。无论任何时候,不管有电没电,只要一打开水龙头,经过净化处理的干水就哗哗流出,而且价格超低。不但如此,平时谁家的水管出了问题,只要说一声或者打个电话,就会有人及时上门维修,而且不收任何费用。村民高兴地说:如今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为了吃水而耗费体力、精力和财力了,这才叫幸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