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我市2020年粮食总产量303.54万吨,较上年297.69万吨增加5.85万吨,增幅1.97%,粮食连年丰收,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喜中有忧的是,部分乡镇也出现粮田“更姓改名”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非粮化”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粮食安全。
“地者,万物之本源。”一些粮田以转包、出租、入股、托管等方式集中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或企业手中,农民得到收入,也让“榆林小米” “襄城红薯”“禹州粉条”等特色农产品声名鹊起,可谓“一转多赢”。然而,个别专业大户租地后,不搞农业、不种粮食,而是改变基本农田属性,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赚钱怎么办,与农业生产越走越远。
随着国家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强。我们必须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农民可以“非农化”,基本耕地却不能“非农化”,更不能乱改“姓”“非粮化”。许昌作为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有关部门应强化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挥比较优势,到农村发展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适合企业化经营、效益高的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基本农田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更姓改名”,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更是不能突破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