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鼎烨
数字无言,却是发展最好的注脚:与2019年相比,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新登记国家科技成果数量翻一番;
许昌国晟科技有限公司的“光学级金红石单晶体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装备技术”项目荣获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121家企业共争取省级研发财政补助专项资金2725万元,增幅55.36%,争取资金总额位居全省第五。
……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我市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创新资源的聚合力、创新成果的转化力,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获得科技进步奖数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源头创新强劲、主体活力迸发的良好科技创新局面业已形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提质 科技创新结硕果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020年,全市科技系统持续推进“四个一批”建设,凝练实施创新专项,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
2020年,在市科技局指导下,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与郑州大学联合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充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创历史新高;新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9家,新认定27家市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当下,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为许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2020年,我市推荐的6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首批“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创新示范专项)立项支持,争取省级科技经费1650万元,立项数和争取资金数均位居全省第四。河南鑫轴传动机械有限公司的“可更换部件的新型传动轴”项目、许昌许继昌龙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CL-DC-BANK2.0智能自适应抗晃电装置”项目被科技部列入“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分别获得50万元经费支持。4个与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得到中科院河南中心立项,获得省财政资助400万元,立项数和资金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进的创新企业集群。
吸纳创新资源 营造最优环境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如何吸纳培育创新型引领人才,带动企业创新发展?我市给出了答案。去年,全市科技系统认真落实“许昌英才计划”2.0版,大力引进和支持“许昌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对我市自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批引进的7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行中期评估和结项;我市主持完成的9项和参与完成的7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科学技术奖评审。
2020年5月,市政府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签订《许昌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框架协议》;同年9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入驻的实验室技术团队已经在黄河鲲鹏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院士工作站13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唯有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才能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市委、市政府连续8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对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2020年6月28日,我市召开许昌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在2019年度为我市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许昌市推进“2020创新年”行动实施方案》《许昌市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环境。
我市不断优化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了科技创新效能的提升,让许昌日渐成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的热土。
深入企业一线 解决企业所盼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我市借着获批全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东风,深入推进“科技贷”等创新型科技金融工作。一年来,我市通过举办科技金融推广会等活动,积极开展“科技贷”业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全市2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贷”“科技保”获得新增贷款9150万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为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提供了资金保障。
市科技局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扎实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专题培训,深入企业现场“一对一”进行辅导,帮助解决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局全年共推荐11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2019年的1.7倍,其中新申报企业80家、重新申报企业39家。同时,该局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全市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42家,数量是2019年的2.1倍。
科技精准扶贫 扶贫成效明显
产业扶贫,科技先行。市科技局坚持从“输血”转变为帮助贫困群众“造血”,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带动贫困村脱贫。
2020年 4月21日,在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食用菌生产大棚里,10多名食用菌种植人员围成一圈,认真听取许昌世纪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增现场传授、讲解食用菌菌棒入棚前后的管理知识。
李彦增是我市众多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的科技特派员的一个代表。2020年,我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市级33名、县级40名,科技服务队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个。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科技服务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扶贫中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培养乡土科技人才、拓展销售渠道等提供全面服务。据悉,我市去年累计开展培训70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培训贫困群众1000余人次;进行科技服务600余次,服务农民4300余人次。
深耕勤种,终获硕果。一串串数字、一项项荣誉,浸润着全市科技战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该局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四个一批’建设,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专项、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科技支撑。”